在剛剛過去的國慶中秋長假,不少人趁機放飛自我,晚睡晚起;出國旅游剛適應國外的時差又回到國內,需要重新適應……假期一結束,身體就像被“掏空”了一樣。

  這背後,是“生物鍾”機制在發揮作用。就在這個假期,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了3名美國科學家,以表彰他們在研究生物鍾運行機制方面的成就。生物鍾調節著人體至關重要的功能,如行為、激素水平、睡眠、體溫和新陳代謝等等。

  據長期關注睡眠、生物鍾紊亂問題的南方醫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張斌介紹,通過這次諾貝爾獎,我們可以了解生物鍾的奧秘在於,光照可以影響我們的生物鍾,但同時人類在進化中形成了固有的一個生物鍾,“白天活動、夜間困倦”的基本運轉深植於DNA中。

  黑白顛倒的熬夜是在與自然規律唱反調,對自己的身體奏哀樂。

  動植物與人類的生物鍾都遵循相同機制

  我們常說睡眠顛三倒四,生物鍾會被打亂,但並不知道為什麼是生物鍾?它如何運轉?打亂之後會發生怎樣的狀況?……

  2017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3位獲得者向我們揭示了這其中的奧秘。獲獎的三位分別是傑弗理・霍爾(Jeffrey C Hall)、邁克爾・羅斯巴希(Michael Rosbash)、邁克爾・楊(Michael W Young),他們的獲獎理由是:深入專研了我們的生物鍾,並闡釋了它內在的原理。解釋了植物、動物及人類如何調節自己的生物鍾節律,使其與地球旋轉保持同步。

  在向大眾介紹他們三位的研究內容時,不少國內專業文章提及了兩個動物、植物實驗。

  一個是含羞草。研究者們通過研究含羞草植物發現,其葉片在白天朝向太陽展開,但在黃昏時合攏,將這些植物放置在持續黑暗的環境中,發現葉片仍然保持著它們平時的晝夜節律,即使沒有光線變化也是如此。

  另一個是果蠅。這三位諾獎得主使用果蠅作為生物模型,分離出了一個控制生物正常晝夜節律的基因。他們發現這種基因可以編碼一種蛋白質,這種蛋白質夜間在細胞內聚集,白天降解。他們隨後確定了這個生物鍾的其他蛋白質成員,發現了這個細胞內自我維持的鍾表受怎樣的機制控制。現在人類也認識到,其他多細胞生物(包括人類)的生物鍾也遵循相同的機制。

  生物鍾“出廠”就已設定

  “‘晝夜節律’只是‘生物節律’的一種,是生物在進化中產生的、對地球24小時自轉現象的適應結果。”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孟珩介紹,“晝夜節律”對人類生活最明顯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睡眠周期,有時候我們在沒有任何鬧鍾提醒,甚至在隔絕陽光的室內也能按時“睡到自然醒,醒到自然困”,就是“晝夜節律”這個內源機制在起作用。除了晝夜節律,生物還有各種不同周期長度的節律,例如候鳥南飛、爬行動物冬眠以年為周期。

  “這些年醫學領域提倡一個觀念,失眠的行為學治療強調定時睡覺、定時覺醒,白天應保證一定的活動,接受適量的光照。”張斌說道,這正與本次諾貝爾獎獲得者研究的內容契合。

  失眠根本上就是生物鍾的紊亂,如果我們遇到生活事件,比如失戀、家人去世等等打擊,會睡不著。張斌說,這屬於急性失眠,“我們更多關注的是長期失眠,這會造成生物鍾紊亂”。

  張斌說,人的生物鍾天生就形成一套好比手表在出廠前已被設定好運轉模式,即便沒有光線也照樣運轉。比如含羞草實驗,白天在自然人為黑暗環境中葉子仍舊舒展開。舉個例子,讓你更能直觀理解:褪黑素是大眾熟知的生物鍾代表物質,它大約在晚上七八點開始上升,夜間達到高峰值,白天則回落。

  張斌還談到,生物鍾這一出廠手表運轉基本狀態雖然已設定,也還是可以被調快、調慢,也就是說,人體生物鍾一定程度可調節,而光照就具有這樣的調節能力。

  熬夜破壞人體正常生物鍾

  人體生物鍾一定程度可調節,但黑白顛倒則會讓健康受損。“倒時差、熬夜、借咖啡提神……在我們醫生看來,現代人的很多行為與進化而成的某些節律背道而馳,對健康造成的不利影響正被逐步發現。”孟珩說,最典型的就是熬夜,熬夜就是破壞了人體的正常生物鍾,進而引起身體一系列變化。

  究其原因,一方面,與現代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有關,另一方面,還有行業本身的原因讓人不得不熬夜。孟珩舉例說,醫生要經常值班熬夜,24小時甚至48小時連續值班也是家常便飯。

  “我前幾年當總住院醫師,因為經常熬夜,休息不好,體重增加了十多斤,也常有頭痛和失眠。”孟珩“以身說法”介紹說,熬夜以後,經常感覺很冷,非常疲憊,思考速度變慢,記憶力變差、說話邏輯力也變差,“就算你體力還有富余,熬夜還是會讓身體的各項生理指標大幅下降。”

  更關鍵的是,長期熬夜的群體,通常伴隨著諸多不良嗜好,“如過多吸煙、精神過度緊張,對心血管都有不利的影響。”南方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醫院心血管病科主任歐陽平說。

  規律睡眠更重要

  那麼,“生物鍾”被擾亂了,該怎麼辦?孟珩表示,人體有奇妙的自我調節功能。“科學家告訴人們:良好的睡眠習慣或有規律地吃飯,會對人體的生物鍾起一個重新設定的作用。以達到修復生物鍾的效果。因此,我們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曾有一個患者來咨詢:‘我從中學開始就形成了晚睡習慣,兩三點才能入睡’,到現在十多年了,我也知道晚睡不好,但怎麼就是調整不過來,即便十點上床還是要到兩三點入睡。”張斌說,11點左右上床是我們大多數人眼中的合理睡覺時間,但其實生物鍾並非千人一表、千人一面,我們要接受有些人個高、有些個矮,環肥燕瘦各有差異。如果這位患者晚睡,但定時睡覺,日常工作、生活不受影響,“那麼我建議她不必執意10點睡覺,按照自己生物節律也可以。”

  “相比11點上床,我更看重規律睡眠,定時入睡定時覺醒。”張斌說,晚一點睡大家不必過於擔心。當然黑白顛倒危害還是存在,美國曾有一項調查顯示,值夜班的護士平均發生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較高。

  南方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醫院心血管病科主任歐陽平提醒,熬夜是一個非常損耗精力的過程,如遇不可避免的熬夜工作情況,應該適當的補充能量,最應該規避餓和冷。此外,應多喝溫水,適當補充多種維生素,包括復合維生素B;多吃富含維生素B的瘦肉、魚肉、豬肝等動物性食品;同時,熬夜後最好通過睡子午覺補回來,睡子午覺能迅速恢復精力。如熬夜時間較長,應間歇性閉目養神,次日需補充睡眠。

  【延伸】

  熬夜引發的危害 你清楚嗎?

  長期熬夜或可至猝死

  持續熬夜不眠不休容易導致生物鍾紊亂,交感神經過度興奮,使心跳加速,引發室速、室顫,嚴重的可造成急性心肌梗死,甚至心源性猝死。而熬夜後突發的腦中風,其原因大多也是血壓過高使腦血管破裂。

  引發高血壓

  廣醫三院心血管內科主任、主任醫師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3tonyluck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