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5月5日電(韓雅菘)4日,慶祝阿司匹林120周年暨“阿司匹林社會創新獎”啟動媒體溝通會在北京召開。與會專家就“創新驅動健康發展”在各個領域的實踐做出深入闡述。



(慶祝阿司匹林120周年暨“阿司匹林社會創新獎”啟動媒體溝通會現場 生命時報供圖)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隴德在會上指出,2012年我國慢性病死亡占總死亡的86.6%,其中心腦血管病為首要死因。據世界銀行預測,假如不采取更有力的措施,中國的腦卒中發病病例數會直線上升。到2030年,中國將有3177萬腦卒中病人。與此同時,公眾的醫療負擔嚴重,2014年心血管疾病的住院費用中,AMI為133.75億元,顱內出血為207.07億元,腦梗死為470.35億元,總費用超過800億元,並呈現增長趨勢。”

“為遏制中國慢性病發展趨勢,國家開展腦卒中防治工程,確定了‘關口前移、重心下沉;提高素養、宣教先行;學科合作、規范防治;高危篩查、目標干預’的防治策略,組建防治體系,推廣適宜技術,推廣使用阿司匹林干預腦卒中風險。”王隴德還表示,未來,構建腦卒中防治區域網絡和技術服務體系是重點,到2018年,將初步建成省、市兩級腦卒中防治體系;到2020年,完成覆蓋全國的腦卒中防治體系建設,努力實現“卒中1小時黃金救治圈”。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經濟學教授劉國恩說:“讓人民享有更好的醫療衛生服務,減輕國民醫療成本是很關鍵的一部分,降低成本不等於簡單降低價格,而是要研究經濟效益比,要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上衡量藥物和醫療服務的衛生經濟學價值。”他還表示,阿司匹林是一種成本效益很高的藥品,在美國、歐洲和日本都有針對這個藥品的藥物經濟學研究,研究的結果證實了它的使用、擴大使用都會降低患者家庭和醫療體系的負擔。

“創新是艱難的,但創新可以帶動科學發展、可以改變世界。1969年,我國在10450名首鋼工人中開始高血壓的篩查及管理,這個‘首鋼模式’曾引發世界矚目,成為中國第一個人群防治工作的開始和典范。”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髒中心副主任孫寧玲表示,現階段,我們面臨著慢病防治的困境,創新驅動醫療,利用互聯網+醫療的模式,全方位的管理患者是一個出路。2015年啟動的心血管風險篩查項目,就是利用電子化的智能終端管理患者,大大提高了心血管風險篩查率。

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院長雷躍捷說:“隨著大眾對健康信息需求的日益旺盛、新媒體的飛速發展,健康教育的報道形態更加豐富、影響范圍更大,增強了公眾對疾病的預防意識。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也成為民眾獲取、分享健康信息的重要渠道,但存在的問題是謠言不斷。由於傳統大眾媒體的社會公信力,其信息傳播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依然頗受公眾青睞。”

拜耳大中華區公關傳媒副總裁李秋萍女士說:“120年前由拜耳首先發現阿司匹林,直至今日該藥仍在現代醫療中發揮重要作用。每年,有關阿司匹林的科學研究超過1,500個,用於探索該藥的潛在益處。”她指出,在中國推出“阿司匹林社會創新獎”契合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全球視野鼓勵和推動自主創新。

據了解,在慶祝阿司匹林發現120年之際,經拜耳博愛基金會授權許可,拜耳(中國)有限公司成為“阿司匹林社會創新獎”在中國的主辦方來開展活動,希望通過這個獎項鼓勵更多中國創客參與創新項目,特別是那些能夠針對健康與營養方面問題提供新型解決方案的創新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3tonyluck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