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四十次會議昨天繼續召開,副市長王寧作了《關於“扶持專業運營,發展居家養老服務業”情況及議案辦理情況的報告》,本市將研究制定經濟困難的失能和高齡老人照護服務補貼制度,為失能、高齡、失獨等特殊老年人提供居家養老服務支持。

  王寧介紹,在2016年試點建設150個社區養老服務驛站的基礎上,將建設200個驛站納入2017年重要民生實事項目,截至目前,350個驛站已建成運營259個,“十三五”時期全市將建設1000個驛站。正在制定扶持驛站專業運營的政策措施、積極探索驛站規范管理、專業運營、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模式。本市要求各區2017年全部建成養老服務指導中心,作為本區養老服務體系的運行樞紐和指揮平台。日前,已有4個區建成,3個區正在建設,8個區完成選址工作,通州區在城市副中心建設中統籌規劃。目前全市工商注冊養老服務企業1329家,民政注冊養老服務社會組織600余家。

  王寧坦言,《北京市居家養老服務條例》實施以來,本市在扶持專業運營,發展居家養老服務業方面也還存在一些問題和困難,包括政府對專業運營的認識需要深化,政府包辦養老服務的慣性思維仍然存在,在對待服務商運營公有設施能否盈利的問題上搖擺不定,在扶持服務商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問題上思路不清、辦法不多。政策措施亟待創新完善,服務商運營中無法享受稅收優惠和水電氣熱民用價格。專業運管能力有待提高,居家養老服務購買力不足等。市民政局局長李萬鈞表示,全面支持保障養老驛站的相關政策預計年底出台,政策會在房租補貼、專項服務補貼、水電氣熱民用費用等方面支持驛站發展,目前該政策正在征求多個部門的意見。

  王寧介紹,下一步將通過公開競爭篩選方式,建立居養老服務專業運營機構庫,賦予其承接政府購買服務、運營公有設施等資格。研究制定民非單位開展驛站連鎖運營的支持性措施。建立運營績效評估機制,對接受政府補貼、無償運營公有設施的機構進行效能評估,按評估結果繼續扶持或終止合作。建立誠信評價與公示制度,促進養老服務單位培養誠信、自律意識。研究制定經濟困難的失能和高齡老人照護服務補貼制度,為失能、高齡、失獨等特殊老年人提供居家養老服務支持。加快推進石景山區政策性長期護理保險試點,構建本市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框架。

  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在推進居家養老服務標准化方面,本市已委托專業機構研究編制了通則、助餐、助醫、助潔、助浴、助急、康復等7項居家養老服務規范,獲地方標准立項,預計2018年發布實施,目前正在開展標准試點工作。

  針對備受關注的老舊小區樓房加裝電梯問題,目前24部試點中完成並試運行2部,正在施工建設10部。海澱區總結大柳樹5號院經驗,將試點范圍擴至全區29個街鎮。住建部門總結豐台區張儀村加裝並運行43部電梯的經驗,適時在條件相似的地區推廣。

  人大建議

  推進居家養老 需解決政策限制

  市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主任委員劉維林介紹,內務司法委員會認為,政府扶持的社會化專業運營模式和居家養老服務業還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目前還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一是針對專業運營,全市還缺乏專項規劃、專項政策和專項資金,還存在統籌規劃不足、政策碎片化現象,居家養老服務,醫養融合等政策實效還未完全落地。二是專業運營資源投入仍然偏少,居家養老服務設施和場地不足的問題仍然突出,特別是老舊小區養老設施改造投入不夠,已有設施在轉變用途用於居家養老服務上還存在規劃、土地等政策措施方面的限制和障礙。三是居家養老服務市場開放和培育上還存在地區壁壘和限制,在扶持專業運營的支持項目上,區域之間還存在市場服務不能完全流通和覆蓋的情況。

  對此,內務司法委員會建議,市政府及相關部門要從單純“補床板”向促進居家養老服務行業發展轉變,重點解決高齡、失能、失智、失獨、經濟困難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在居家生活中面臨的突出問題。結合全市老舊小區改造、非首都功能疏解工作,抓緊補齊居家養老服務設施短板,在適老化改造、加裝電梯和無障礙環境建設方面繼續加大力度和投入。加大市級政策統籌力度,厘清各部門目標和責任分工,重點解決政策碎片化問題和土地供應與規劃審批等政策限制。(記者 李澤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3tonyluck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