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環保局批駁十大謠言

“霧霾含抗生素耐藥性細菌,將導致藥物失去作用?”“汽車尾氣比霧霾天空氣干淨10倍?”“‘煤改氣’是加劇灰霾空氣的‘幫凶’?”等等,這些謠言在公眾中傳播甚廣。昨天,第四屆北京環境文化周啟動,市環保局公布十大環保謠言並一一批駁。

謠言1:空氣中有抗生素耐藥性細菌,呼吸這樣的空氣將導致藥物失去作用?

剖析: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抗感染科主任醫師、全國細菌耐藥監測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鄭波教授介紹,霧霾對人類健康是有危害的,比如對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等,但目前沒有證據表明霧霾造成耐藥性細菌或耐藥性基因的流行,“耐藥性基因環境中一直有,並非因為有霾才有耐藥性基因”。

謠言2:市政府通知飛機灑藥治白蛾需躲避?

剖析:此類謠言假借政府、專家等權威的公信力,編造所謂的“內部消息”,以此提升謠言的說服力、迷惑性。對此,北京市林業保護站表示,北京市進行的飛機灑藥屬防治林業病蟲害工作,灑藥地點離居民區很遠,飛防藥劑屬於昆蟲生長調節劑,對人畜無害,而且北京飛防林業病蟲害進行了近40年,不用躲避。

謠言3:汽車尾氣比霧霾天的空氣要干淨10倍?

剖析:汽車尾氣主要是氮氧化物、碳氫化合物等氣態污染物,對PM2.5的貢獻主要是二次污染轉化,這是手持式PM2.5檢測儀檢測不出來的,更不用說這種檢測儀的准確性還尚待驗證。根據目前的科學共識,PM2.5大部分是通過二次轉化生成的,在北京本地污染源中,機動車排放的污染物對PM2.5的年均貢獻在30%左右,非采暖季要占到40%。

謠言4:有硫酸銨才發布紅警?

剖析:此類謠言牽強附會,邏輯混亂。該謠言關聯倫敦致命酸性大霧,危言聳聽,其實,倫敦霧致命元凶為高濃度二氧化硫,硫酸銨雖有害健康,但急性毒性不大。而且,按照《北京市空氣重污染應急預案》規定,紅色預警的啟動條件為,預測連續4天及以上出現重度污染,其中2天達到嚴重污染;或單日空氣質量指數(AQI)達到500及以上,且將持續1天及以上時。硫酸銨不是發布紅色預警的標准。

謠言5:“煤改氣”是造成北京地區“豐富水汽”的主要來源,是加劇灰霾空氣的“幫凶”?

剖析:中科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王自發表示,按照我國當前的天然氣消耗量計算,假如每年燃燒天然氣產生的氣態水全部轉化成液態水,平攤在全國人口集中的東部地區,液態水的厚度僅占大氣中可降水量的幾十萬分之一,影響微乎其微。

謠言6:車少了、采暖季都結束了,但霧霾又來了,不是說燃煤是空氣重污染的主要原因嗎?

剖析:實際上,霧霾成因錯綜復雜,高污染排放是內因,不利氣象條件是外因,復雜的化學反應機理是動因。在內因中,機動車、燃煤、工業、揚塵、秸稈焚燒等污染排放以及區域傳輸,對霧霾產生的貢獻,因季節、地域不同而存在差異或變化。北京發布過PM2.5源解析結果,但這是基於當時1年以上監測數據的結論,和每一次空氣重污染的成因可能又是不同的。至於哪種因素扮演大氣污染首因的角色,一定要有前提條件和限定范圍,不能一概而論。

謠言7:北京空氣質量在逐步惡化?

剖析:近幾年北京采暖季空氣質量改善幅度不大,但從全年來看,北京重污染天還是在逐年減少。聯合國環境署2016年發布的《北京空氣污染治理歷程:1998-2013年》評估報告顯示:1998至2013年,北京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顆粒物PM10的年均濃度分別顯著下降了78%、24%和43%,15年間北京的空氣質量得到了持續改善。此外,美國NASA等國際機構的監測數據也支持北京空氣質量持續改善的趨勢。

謠言8:兒童吸入肺裡的霧霾比大人多?

剖析:協和醫院兒科萬偉琳副教授表示,兒童與成人的肺結構相似,且肺活量低於成人,所以不存在吸入霧霾多於成人的說法。

謠言9:機動車污染不是北京空氣污染的主要原因?

剖析:2014年,北京市在環保部、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等權威部門的指導下,完成了PM2.5源解析工作。研究表明,機動車對北京PM2.5的年均貢獻在30%左右,在本地污染源中居於首要位置。近年來,隨著北京燃煤使用量的大幅縮減、二氧化硫濃度的迅猛下降,機動車污染對北京PM2.5的貢獻相對還可能保持較高甚至更高的比例。

謠言10:汽車尾氣對北京PM2.5的貢獻率僅為4%?

剖析:媒體援引中科院某研究者一份北京PM2.5污染源解析的報告說,汽車尾氣對北京PM2.5的貢獻率僅為4%。其實,原論文除了提到汽車尾氣直接排放的PM2.5粒子占4%,還提到二次無機氣溶膠對北京PM2.5的貢獻是26%,而汽車尾氣貢獻了二次無機氣溶膠的很大一部分。中科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王躍思表示,如果以原論文的原始數據為基礎,機動車對PM2.5的貢獻總值達到24.5%。(記者 吳婷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3tonyluck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