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6月26日電 (記者趙敬菡)媒體怎麼做健康科普?公眾如何識別“靠譜”的健康科普信息?今後,將有“教科書”指導。在今天上午召開國家衛生計生委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衛生計生委新聞發言人宋樹立透露,中國健康教育中心組織專家編寫了《健康科普信息生成與傳播技術手冊(媒體版)》和《公眾識別與利用網絡健康信息的建議》,近期即將公布。

這是兩本怎麼樣的手冊?新聞發言人宋樹立用一句話作了介紹:“媒體版就是給媒體作一個參考和依據,大眾版就是告訴公眾怎麼去識別科普信息的權威性和專業性。”

媒體如何編寫健康科普信息?

中國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宋軍對《健康科普信息生成與傳播技術手冊(媒體版)》的編寫情況作了介紹。他指出,當前我國居民健康素養水平不高,不健康生活方式普遍流行,已經成為嚴重影響我國人民群眾健康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實踐證明,通過健康教育、傳播健康知識,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是改善人民群眾健康狀況最具成本效益一個策略。

為了貫徹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和2030規劃綱要的精神,推動健康教育和健康科普工作。特別是引導媒體科學規范有效的開展健康科普工作。2015年國家衛生計生委辦公廳發布了《健康科普信息生成與傳播指南》,這個《指南》主要是針對的專業機構。在這個指南的基礎上,中國健康教育中心又組織專家研究制定了媒體版,供媒體從業人員開展健康科普工作時參考使用。

“這本手冊是以問題為導向,結合公眾對健康科普知識的使用情況及需求,理論聯系實際,希望對媒體開展健康科普信息的生成與傳播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宋軍表示。

宋軍介紹,手冊一共有四個部分,分別是健康科普信息生成與傳播的原則、健康科普信息生成與傳播中存在的誤區和盲區、具體工作建議,以及附錄。

第一章重點闡述了生成與傳播健康科普信息時要遵循的原則和基本要求。第二章主要是對近些年媒體領域的健康科普的信息進行梳理,從信息來源不准確、信息標題制作的不恰當、信息內容的邏輯混亂、轉載信息不夠嚴謹,目標受眾定位模糊,觀點矛盾報道失衡,以及重知識普及輕行為的指導等等幾個方面,分析了目前健康科普信息生成與傳播中存在的一些誤區。第三章是從八個方面針對以上的問題提出了相關的建議,包括全流程管理、信源的選擇、標題的制作、內容的采寫、內容的審核、信息的糾錯、復合型人才的培養,以及平台主體責任的樹立。附錄部分主要是介紹了一些健康領域的相關節日紀念日。

宋軍舉例說明,比如在一篇題為“吃草莓有六種好處”這篇報道裡,提到草莓有若干的好處,也提到了這其中有很多抗癌成份等等。但是這些觀點並交待清楚明確的信息來源,何人所說、何時所說、是否有實驗結果的支持,是否是公開發表的論文能夠支持,錯誤或者是片面的健康科普信息,一方面會誤導受眾的健康認知和行為;另一方面也會降低媒體本身的信譽度和說服力。所以,媒體從業者一定要認真養成審核和標注信源的習慣。

老百姓如何看健康科普信息?

中國健康教育中心研究員解瑞謙介紹了《公眾識別與利用網絡健康信息建議》(以下簡稱《建議》)的內容。他表示,希望公眾利用這樣一套工具,對網絡健康信息科普進行初步的識別和判斷。

《建議》具體內容包括三個方面:健康信息平台是否可靠,健康信息是否可信,以及如何利用好這種健康科普信息。

在平台判斷是否可靠性上有四個維度:一是查看網站和社交媒體所屬的機構是否有信譽。比如可以在網站下面查到網站的版權所有方,也可以在新媒體平台中查到帳號的簡介。二是查看網站信息是否有專業人士進行審核把關。比如網站是否功與他們合作的權威的醫療機構,再一個是他們是否聘請了權威的專業醫療衛生人員提供一些技術支持。三是查看一些網站和社交媒體中的健康信息有沒有違背常理,比如能夠包治百病,這就明顯違背了醫學常識。四是判斷網站和社交媒體有沒有推銷產品的傾向。

判斷網絡健康信息是否可信,從四個維度進行提示:一是看信息的來源和出處,來源是否權威,機構是否是專業機構。二是看信息作者,內容是否和他從事的專業領域相符合,如果符合,他的信息可信度就更高。三是看信息發布的時間,十年前的觀點到今天可能不一定正確。四是看信息表達的觀點是否有一定的認同度,也就是說信息所涉及的觀點是否就這個領域專家或權威機構的普遍共識。

怎麼理解和利用這個信息:一方面,網絡健康信息可以幫助大家掌握基於疾病防控方面的知識和技能,指導形成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知曉與自己健康和疾病相關的衛生政策。另一方面,網絡健康信息不適宜、也不能用於自身的診斷和治療,因為作為一個非專業人員,自己進行的治療可能是錯誤的,會延誤醫生正確的診斷和治療。重病患者可能危及他的生命,不恰當的藥物治療還有一些副作用,影響健康,甚至會威脅生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3tonyluck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