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北京7月22日電(記者陳海波 見習記者孟曼迪)科技部黨組書記、副部長王志剛在22日召開的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建設工作推進會上介紹,我國已在心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等11個疾病領域建設了32個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重大疾病臨床研究的“國家隊”逐步形成。這些中心在臨床轉化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效,如制定診治指南規范151項等,提升了醫療規范化水平和診療能力,改變了過去使用“洋證據”給國人看病的窘境,越來越多的“中國方案”為百姓帶來福音。

  長期以來,我國醫學研究布局重基礎、輕臨床,診療技術規范、臨床循證評價等臨床應用產出不足等問題突出,許多診療規范和方案都來自國外,不一定適用中國人群。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由全國最優秀的臨床醫療機構牽頭和各疾病領域的領軍人才領銜,32個研究中心目前聯合了全國2100余家各級醫療機構,形成了高水平臨床研究平台和協同創新網絡。各研究中心布局開展了143個臨床研究隊列,涉及60余個病種,面向臨床應用的重大產出有了質的提升。

  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還激發了臨床醫療機構的創新活力,醫藥成果轉化速度顯著加快。目前,每年平均實現重大新藥、醫療器械等科技成果專利91項,比中心成立前增長39%。此外,還開展了新技術、新知識和先進適宜技術的推廣工作,加快把大醫院的技術傳到基層。

  王志剛表示,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有效改變了我國醫學科技創新少、轉化慢、臨床研究能力薄弱、產出質量不高的被動局面。下一步將根據疾病防治的實際需求,進一步加強在不同疾病種類和不同區域的布局建設,加快產出診療指南、技術規范和醫藥新產品,切實保障臨床所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3tonyluck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