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專家:

浙江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 朱善寬

海軍總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 郭啟煜

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 李文慧

很多人認為“胖”是一種時代病,相比歐美人的肥胖程度,中國人的胖不值一提。但現實情況是,近年來大量數據證實,中國人不僅肥胖人數升得快,從人種、基因等角度說,更是“胖不起”。

中國人的胖有兩大特點

英國醫學雜志《柳葉刀》今年公布的一項歷時40年、覆蓋1920萬成年人的調查表明,全球肥胖人口已升至6.41億,同時,中國超越美國成全球肥胖人口最多的國家。

更關鍵的是,我國的肥胖情況還呈現出兩大特色:一方面是增幅迅猛。數據顯示,中國的肥胖率在過去30年裡足足翻了一番。其中,2012年全國18歲及以上成人肥胖率為11.9%,比2002年上升了4.8個百分點;6~17歲兒童青少年肥胖率為6.4%,比十年前上升了4.3%。不論成人還是青少年,超重肥胖增長幅度都在增加。另一方面是腹部胖。我國肥胖人群多以向心型肥胖(梨型身材)為主,不少人年紀輕輕就挺起了“將軍肚”。

我們的胖危害更大

“中國人真是胖不起。”浙江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朱善寬說,近年來,肥胖正在改變著國人的疾病譜,這是因為脂肪組織的內分泌功能十分活躍,能分泌多種激素和脂肪細胞因子,調節整個機體的新陳代謝、免疫應答等重要功能。而中國人因為基因問題,一旦發胖,有可能更危險。

胰島脆弱易患糖尿病。朱善寬說,國人胰島素敏感性不是很高,肥胖會讓本就不“靈敏”的胰島素雪上加霜,極易受糖尿病侵襲,這也是目前中國糖尿病患者數居全球首位的原因。

小骨架招來關節病。國人骨骼厚度和寬度相對較小,體重增加容易引發關節炎、肌肉勞損等問題。此外,國人奶制品攝入量不足,骨骼質量相對較差,一旦胖了,對骨骼和關節都是額外負擔。

擾亂激素難懷孕。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李文慧說,相比歐美女性,中國女性體內胰島素水平較低,而胰島素水平受肥胖影響,會引發女性月經紊亂、多囊卵巢綜合征等。數據顯示,我國不孕不育者已超4000萬,占育齡人口的12.5%,而20多年前,這一數字僅為3%。

代謝綜合征風險大。“我們曾在中美兩國進行過一項調查研究發現,中國人肥胖並發症流行程度要高於美國白人,其中血脂異常風險30%,高血壓風險28%,代謝綜合征風險38%,高尿酸症高達48%,這些都是誘發心腦血管疾病的關鍵指標。”朱善寬說。

基因決定胖不起

專家說,真正讓中國人成為肥胖“易感人群”的根本原因在於人種基因、飲食結構和環境影響。

首先,基因和人種對肥胖程度影響很大。朱善寬說,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人的脂肪更傾向於堆積在深皮下組織和內髒組織中,這種“胖”相對於歐美人看得見的“胖”更危險。試想,器官周圍都被厚厚的脂肪包圍著,其正常功能勢必受到影響和損害。

其次,飲食習慣也是造成肥胖的主因。李文慧表示,中國作為一個古老的農業大國,飲食結構主要以谷物糧食為主,導致了國人遺傳基因對糧食的代謝效率較強,對肉類和油脂代謝比較差。而這種身體代謝能力恰恰與國人飲食結構相背離,因為現代人肉類、油脂攝入量在增多,主食卻吃得少了。

再次,海軍總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郭啟煜表示,如果以上方面控制不好,還會禍及下一代,造成肥胖“代際遺傳”。研究發現,如果父母中有一人肥胖,孩子發胖的機會是30%。如果父母雙方都肥胖,孩子發胖的機會是50%~60%。不僅如此,中國父母習慣用“吃”來獎勵孩子,買甜飲料、吃漢堡是慣用做法,卻在無意中傷了孩子健康。

控好體重從孩子抓起

朱善寬表示,根據國人體質特點,國家設定了更為嚴格的體質指數(BMI,體重除以身高的平方),BMI大於等於24為超重,大於等於28為肥胖。

談到如何管住肥胖,專家們一致認為需從娃娃抓起。郭啟煜說,如今中小學校周邊的零食快餐店不計其數,孩子長期被可樂、薯條包圍。以麥當勞為例,他們今年曾宣布,未來五年將擴大在華市場,新增1500多家門店。對於中國的肥胖控制,這無疑是雪上加霜。正如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陳馮富珍所說,兒童肥胖是整個社會的過錯,而不是孩子的錯。因此,控制住“孩子胖”才有可能控制住整個社會的胖。這方面,外國一些做法值得借鑒。比如,歐美等國家和地區規定學校兩英裡內不能出售甜味碳酸飲料,不得在附近出售零食;小胖墩兒都要登記在冊,學校有責任敦促老師幫助孩子減輕體重;印度對快餐征收“肥胖稅”等。

李文慧建議,預防肥胖還要注意飲食和規律生活。飲食以谷物糧食為主,多攝入一些果蔬、豆類、奶類,減少油、鹽、糖的攝入。需要注意的是,控制體重不是越瘦越好,建議將BMI控制在21~25左右即可。▲(本報記者高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3tonyluck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