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社區醫療機構的藥房,通過互聯網虛擬藥庫增加藥品存儲量;醫生開出電子處方後,患者可在家等候藥品上門……這樣的藥品供給方式正在北京市石景山區開展試點,並將於 今年年底在全區9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推廣開來。(4月24日《北京青年報》)

  石景山區開展的藥品供給方式改革試點,簡單來說是“診療+藥品配送”的模式,醫生開出電子處方,藥品供應企業配送企業實時配送,甚至可以提供送藥上門的服務。這種模式增加了醫生診療服務藥品選用的品種,理論上聯網供應的藥企有多少種類的藥品,醫生就可以開出相應的處方。

  現實中,社區醫療機構特別是像診所一樣的服務站,受到場所條件和藥品采購資金的限制,藥品存儲量比較有限,多的三四百種,少的只有一兩百種,同時,每個品種的存量也很少。看病缺藥,客觀上減少了社區居民的就醫便利,稍微大一點病社區醫療機構能看,卻給不了藥,使得居民不得不捨近求遠,到大的醫療機構看病。這也無形中降低了社區醫療機構的服務效率,社區只能看頭疼腦熱,醫生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發揮,也算得上是人才的閒置與浪費。

  從這個角度來看,建立社區醫療服務機構共享的“虛擬藥庫”,破解藥品存量的瓶頸,的確可以最大程度解除社區醫生處方權的現實捆綁,有利於促進分級診療的落地,對於緩解大醫院扎堆看病、增加社區醫療服務機構活力以及增強居民就近就醫的便利來說,都是多贏的舉措,其積極意義毋庸置疑。

  當然,改進社區醫療服務用藥的供應方式,只是為醫療服務創造更好的條件支撐,最終的作用還需要通過醫療和服務表現出來。一方面,“虛擬藥庫”運行機制必須滿足社區看病的便利需要,既要解決好“醫”與“藥”分離造成配送時差的問題,保證治療的及時性,如調整社區醫療機構備藥結構,常見的必用藥提前配送儲存,一些慢性病藥品由“虛擬藥庫”儲備,備足種類與數量,配送上門;同時,還保證醫療用藥的價格優惠,不能因配送而增加居民看病的負擔。

  另一方面,提高社區醫療服務的質量,提高居民在社區看病的信任感,如加大大醫院醫生到社區看病坐診的流轉力度、加強社區醫生的全科培養等,讓更多的居民願意在社區接受醫療服務。同時,做細、做實社區醫療服務的基本盤,如完善居民慢性病的診療管理等,把居民的醫療服務留在家門口。只有如此,“虛擬藥庫”才可能得到醫生與居民的認可,起到助力分級診療的作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3tonyluck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