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科技部、國家衛生計生委、國家體育總局、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央軍委後勤保障部聯合印發《“十三五”衛生與健康科技創新專項規劃》。規劃將推進中醫藥現代化列為一項重點任務, 健全中醫藥防治重大疾病及中醫“治未病”技術與服務體系,提升中醫藥療效水平和中醫藥在健康中國建設中的貢獻率。

規劃提出,到2020年,建立更加協同、高效、開放的國家衛生與健康科技創新體系,中醫藥特色優勢進一步發揮,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加快健康產業發展、助推健康中國建設提供堅實的科技支撐。建設一批醫學科技輔助創新平台、中醫藥科技平台和國際科技合作平台。

規劃提出加強應用基礎研究、推動前沿技術創新、提升疾病防控水平、保障重點人群健康、開發醫藥健康產品、發展新型健康服務技術、強化健康風險因素控制、推動科學技術普及、推進中醫藥現代化、加強創新基地平台和能力建設等十二項重點任務。

在推進中醫藥現代化中,要求傳承創新中醫藥理論,構建適合中醫特點的研究模式和技術體系,健全中醫藥防治重大疾病及中醫“治未病”技術與服務體系,加速推進中醫藥現代化、國際化發展,提升中醫藥療效水平和中醫藥在健康中國建設中的貢獻率。在中醫藥理論傳承與創新方面,進一步加強中醫藥理論研究,多學科協同創新,解決制約中醫藥發展的關鍵科學問題;在中醫藥健康服務方面,開展中醫“治未病”、中醫康復、中醫藥儀器與裝備研發等研究,提高中醫診療服務能力和康復技術水平;在中藥資源保障與價值提升方面,突出基礎研究、共性關鍵技術、產品創制及集成示范應用全產業鏈科技創新,形成以中藥資源為核心的“大品種、大產業”的中藥材產業發展新格局;在中藥研發技術和產品開發方面,開展中藥新藥發現及評價技術等研究;在中醫藥標准化方面,建立系統完善、適應發展需求的中醫藥標准體系,把握中醫藥在國際傳統醫學標准制定中的主導權與話語權;在中醫藥國際化方面,開展中醫臨床研究實施規范、國際多中心臨床療效評價等研究,促進中醫藥服務和產品逐步進入國際醫藥和保健主流市場;在民族醫藥傳承與創新方面,開展民族醫藥傳承保護與理論等研究,提高民族醫藥科技創新能力與臨床服務能力。

在加強應用基礎研究中要求,加強中醫藥基礎研究。以中醫臨床實踐為基礎,結合多學科高新技術,開展髒腑經絡理論、證候與辨證論治、經穴特異性及針灸治療機理、中藥藥性理論、方劑配伍理論、中藥單方或復方藥效物質基礎和作用機理、中醫康復養生理論等研究,闡釋中醫藥和民族醫藥核心理論的科學內涵,揭示其生物學基礎,闡明其系統思維模式,豐富發展中醫藥理論體系。

在提升疾病防控水平中要求,加強中醫藥防治重大疾病研究。充分發揮中醫藥的優勢特色,選擇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疾病、免疫性疾病、代謝性疾病、病毒性疾病、重大傳染性疾病、老年性疾病、精神心理與心身疾病等疾病為研究對象,系統開展臨床評價、療效機制等研究,形成診療指南,切實提高中醫藥防治重大疾病的臨床療效與服務能力。

規劃還要求建立來自臨床各科室、中醫與西醫等不同領域專家組成的診療團隊。重點加強中醫藥養生保健等方面的科普。重點開展適宜技術推廣、“互聯網+醫療健康”、中醫“治未病”等科技示范。在中醫藥現代化等領域推動立足於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大科學工程論證與實施。推動在非洲、東南亞等發展中國家建立合作研究機構,重點加強在中醫藥傳播等方面開展務實合作。

規劃明確了強化部門協同機制建設、推進科技管理改革、加快創新人才隊伍建設、加強規劃的組織實施等保障措施。(記者栗 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3tonyluck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