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圖1 指南/診療方案等發布級別



圖2 重點病種研究獲院內制劑批文/批件數量。

  “現在身體感覺好多了,感覺找對醫生有希望了。”廣東省廣州市的李女士患有腎小球腎炎,後因肺部感染轉為慢性腎功能衰竭,面臨腎透析甚至腎移植的命運。在廣東省中醫院“慢性腎髒病”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接受了一段時間的治療後,各項指標較快出現好轉。

  該基地建設以來,具有中醫特色的治療和管理模式讓許多李女士這樣的慢性腎病患者重拾了希望,還牽頭制訂了包括慢性腎衰、尿血病等臨床路徑24項,使患者平均住院時間縮短了5.35天,平均住院費用降低了1183元。

  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是2008年12月國家發改委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共同啟動實施的建設項目,遴選了16家三級甲等中醫醫院作為基地建設單位,明確了冠心病、中風病等14類疾病作為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重點研究病種。基地建設啟動實施以來,23家建設單位(其中基地建設單位16家,參與建設單位7家),通過堅持“打基礎、建機制、謀長遠、見成效”的基本思路,已順利完成了兩個階段的建設任務,實現了預期目標。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司司長李昱介紹,“經過8年的探索實踐,2016年底23家建設單位全部完成建設任務,通過驗收。這些建設單位繼承和發揚了我國的醫學精粹,走出一條中醫藥自主創新道路。”

  整合資源 凸顯中醫藥臨床療效優勢

  由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婦科病建設首席科學家、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婦產科主任吳效科領銜完成的兩項科研課題――“黃連素治療不孕症研究”“針刺聯合西藥克羅米芬治療多囊卵巢綜合征不孕症”,經全國多家合作醫院的臨床應用,目前已經累計幫助400多位患有多囊卵巢綜合征不孕症的女性圓了“媽媽夢”。

  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建設以來,基地對心腦血管病、糖尿病等重大慢病和艾滋病、新發傳染病等14個重點疾病開展臨床療效評價研究,還以高級別證據確證中醫或中西醫結合治療具有相對優勢,獲得國際、國內認可,如黃連素聯合來曲唑治療多囊卵巢綜合征較一線促排卵西藥克羅米芬6個月活產率提高12%,研究結果摘要在國際醫學雜志《柳葉刀》發表。

  目前,各基地重點病種開展國家級和省部級臨床研究項目189項,制訂的專家共識、臨床指南、標准規范、臨床路徑和診療方案,進一步得到行業內認可,167項已由政府或國家級學會發布(圖1),系統提升了重點病種的臨床服務、成果轉化和技術輻射能力。同時,發表SCI論文3141篇,其中影響因子大於5的133篇,重點病種研究相關國家級科研立項427項,出版著作、教材519部。

  此外,研發了一批新藥和院內制劑,重點病種相關藥物5種獲新藥證書,5種獲藥物臨床試驗批件,67種獲院內制劑批文(圖2)。研究成果轉化推廣加速,轉讓重點病種相關藥物臨床試驗批件8個、院內制劑3個,完成15個心血管中成藥品種二次開發,累計銷售額超過100億元。

  創新機制 建中醫特色臨床科研模式

  隨著國家中醫(肝病)臨床研究基地落戶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該院肝病科主任孫克偉就有了新的夢想――建立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肝病研究聯盟,實現國內資源共享,推動診療信息化、標准化研究,提升全國肝病的科研、臨床水平。

  目前,在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現有臨床信息系統的環境下,基地已構建基於乙型肝炎相關性肝衰竭(肝瘟)的中醫醫療與臨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統,將臨床診療實踐詳細記錄並被量化為可分析的臨床數據,形成蘊含豐富臨床經驗和臨床規律的數據庫,實現運用多種數據分析方法,發掘中醫藥診治的科學內涵,支撐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重點病種――乙型肝炎相關性肝衰竭(肝瘟)的研究,並在此基礎上展開基於乙型肝炎相關性肝衰竭(肝瘟)的術語和電子病歷模板的規范化、標准化研究。

  另外,基地23家建設單位有82個臨床病種擁有信息共享系統,病例數量超過100萬例。49家國內外高水平臨床科研機構作為基地科研協作單位共同開展中醫臨床研究,形成中醫臨床科研協作網絡,建立了防治肝病、糖尿病、血液病等臨床研究聯盟,重點病種與37個國家或地區開展國際合作研究項目210項,涵蓋國際合作單位172個,在ISO標准化、針灸規范和倫理評估等方面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在基地建設過程中,各建設單位還探索提出了包括聯盟模式、一體化模式和聯動模式等在內的中醫藥科研組織“十大模式”,此外,基地還構建了國際傳統醫藥領域首個“中醫藥研究倫理審查體系認證”平台,目前通過CAP認證的機構達27家,覆蓋23家建設單位,為中醫藥臨床研究走向世界提供了有力支撐。

  深化推進 為中醫藥發展打造更好平台

  “十二五”期間,16個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建設中產生的44個臨床方案、臨床路徑等在提高療效、縮短病程、減輕痛苦、減少醫源性損害、降低醫療費用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此外,1524個國家中醫重點專科得到建設,形成了較為完整的中醫重點專科(專病)網絡,304個中醫優勢病種臨床診療方案和臨床路徑得到優化,以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和重點研究室為主體,結合重點學科、重點專科建設的慢病防治及傳染病防治臨床科研結合體系基本形成。

  在國家與地方的大力支持下,23家建設單位的醫療和科研條件得到了顯著改善,共新增建築面積159.4萬平方米,2015年實有床位數3.6萬張,較2009年增長76.1%;醫院臨床服務能力明顯增強,2015年出院人數約102萬人次,較2009年增長1.027倍;門急診總量超過5233萬人次,較2009年增長73.1%。

  基地業務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在建設過程中,局科技司積極實踐探索,形成了較成熟的組織框架,共下發基地業務建設工作相關重要文件149份,起草請示報告71份,召開各類工作會議62次,印發工作簡報65期,同時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專家指導機制、業務督導機制、聯盟協作機制、專題引導機制。經過八年多的建設,基地主要推進了重點病種研究、臨床及科研能力、基地運行模式及機制三個方面的重點任務。但基地建設也是一個長期持續性的過程,隨著建設周期的延長及基地驗收工作的結束,在深化推進基地建設過程中還存在基地持續化運行管理薄弱、對基地建設認識不足、中央財政無長期投入機制、重點病種研究缺乏長期規劃等問題。

  按照《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建設指導意見》,通過加大投入,改善條件,局科技司將進一步深化改革,把基地建設為具有國內一流的中醫臨床科研人才隊伍、一流的科研條件與環境、一流的中醫藥重點學科群、一流的中醫專科(專病)網絡,中醫臨床與科研有機結合,在中醫藥繼承和創新方面發揮龍頭作用的新型的現代化的綜合性中醫醫院,並逐步建立起符合中醫藥發展規律的臨床科技創新體系,在重大疾病防治和群眾健康維護等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全面提高中醫藥防病治病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

  正如李昱所說,基地建設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中醫藥科技方面投入最大的項目,因各地情況不一,也沒有固有經驗模式可照搬照抄,所以仍舊需要參與基地建設的中醫人砥礪前行,進一步推動基地業務建設,把中醫臨床研究平台和能力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帶動和提高中醫臨床療效和學術發展,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中醫藥的需求,為中醫藥科技全面支撐事業發展奠定基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3tonyluck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