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英國《自然・神經科學》近日在線發表的一篇論文報告稱,人類某個腦區中的一種特定的腦活動變化模式,可實時並准確表明人在快速眼動(REM)睡眠和非快速眼動(NREM)睡眠期間有沒有做夢。該研究挑戰了人們一直以來對與夢境有關的腦活動的理解。

  人們通常認為,做夢與REM睡眠期間高頻腦活動增加(通過腦電圖測量)有關,而不做夢往往被認為與NREM睡眠期間的低頻腦活動增加相關。然而,有研究描述過從後一種睡眠中醒來,並報告做過夢的人;另一方面,也有研究報告過從前一種睡眠中醒來,卻表示沒有做過夢的人。這種誤差令科學家不解。

  此次,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科學家基裡奧・托諾尼及其同事記錄了32個被試對象睡著時的腦電圖,並在將他們喚醒後要求他們報告是否做過夢,以及夢的內容和時長,試圖由此識別出兩種睡眠中與夢境有關的腦活動變化模式共性。他們發現,在兩種形式的睡眠中,無論被試對象能否回憶起夢境的時長和內容,做夢都與腦後部的某一區域――被團隊命名為後皮質熱區的低頻腦活動強度減弱有關。做夢還與高頻腦活動強度增加有關,這種活動同樣起始於後皮質熱區,並在NREM睡眠期間擴散至額顳區。而在REM睡眠夢境中,額顳區的高頻活動也增加了。

  在另一個由7位參與者組成的小組中,團隊發現在REM睡眠期間,通常參與真實感官刺激(比如面部和語言)處理的腦區,其高頻活動增加了,但只在夢境中出現這些元素時增加,這7位參與者都有著詳細報告夢境的豐富經驗。

  論文最後表明,後皮質熱區低頻腦活動減弱、高頻腦活動增加這一組合,能夠以約90%的准確度實時預測人們在NREM睡眠期間是否在做夢。(記者 張夢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3tonyluck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