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最新遺傳學研究使用了反向遺傳學方法來探索基因功能,讓研究人員得以評估人類基因功能喪失性突變的表型。研究發表在12日的英國《自然》雜志上,該成果標志著我們開始向大規模研究人類基因功能這一目標出發,並已為其奠定了基礎。

一直以來,科學家們通過敲除模型動物的關鍵基因,再去研究敲除之後發生的變化,以此來認識基因功能。

但現代遺傳學裡,有了另一條認知路線――即通過DNA重組等技術有目的地、定位精確地改造基因的精細結構,以確定這些變化對表型性狀的直接影響。由於該路線與經典遺傳學正好相反,所以這個新的領域作為遺傳學一個分支學科,被稱為反向遺傳學。這兩種方法都有助於開展“人類基因敲除計劃”,加快對人類基因功能的認知。

此次,美國哈佛―麻省理工博德研究所科學家塞克・凱斯利森及其同事,就采用反向遺傳學方法,對10503個生活在巴基斯坦的人(該地區近親結婚率較高,後代易出現基因突變引發的遺傳病)的基因編碼區進行測序分析,識別出了約50000個突變,反向推定相當於高效收集了正向敲除1317個基因找到的結果,而不再使用直接對人體模型進行基因敲除以尋找突變的傳統做法,極大地提高了效率。

之後,研究團隊確定了這些變化是否與檢測血液樣本所發現的約200個特性相關。在概念驗證研究中,他們以攜帶某基因突變的病人為例開展進一步檢測,表明這一特定遺傳變化提高了人體循環中膳食脂肪的清理能力,從而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該研究證明了這種反向遺傳學方法的潛力,為進一步實施“人類基因敲除計劃”提供了另一條重要路徑。該項目將有助於評估人類基因組基因功能喪失性突變的更多生物化學表型及臨床表型。同時,伴隨人類基因庫的數據完善以及研究成本的下降,一個大型的基因敲除數據庫,很可能在5年內落成並投入使用。(記者 張夢然)

總編輯圈點

如果說上世紀80年代首次提出的人類基因組計劃可以告訴我們“每個基因能干什麼”,那現在的人類基因敲除計劃就將闡明“缺失某一基因個體,會出現怎樣的性狀”,換句話說,這是一項讓特定的基因功能喪失作用,以研究其對生命造成的影響的計劃。而利用基因敲除產生的功能變化去研究基因功能,正是反向遺傳學的重要目的――這就是該項技術與這一計劃之間扯不開的聯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3tonyluck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