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針對微信中熱傳的所謂“塑料大米”制作視頻,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官方微信進行專題辟謠,以充分的事實證據證明,該視頻只是一個塑料加工行業最常見的造粒過程,而並非視頻所稱的“制造‘塑料大米’”。

近期,在微信傳播的一段視頻中,一男子不斷將一個個塑料袋放入一台機器,經過熔解、拉絲、切割等工序,最終生產出一粒粒狀似米粒的白色固體。視頻配有的文字稱,這就是假大米的制作過程。此視頻震驚了不少網友,並引起廣泛轉發。而事實上,“塑料大米”是流傳多年的老謠言,最早可以追溯到2011年,隨後演繹出多種版本,國內外多家媒體均對此進行過查證辟謠。2011年,國內外社交媒體出現類似“塑料大米”在中國被制造的謠言。隨後,不少網民和專家指出這種所謂的“塑料大米”並非被當作食物。2015年網上出現“塑料大米”的另一個版本――“棉花大米”,該謠言稱有人用爛棉花做大米。隨後被媒體辟謠,稱那些所謂的棉花其實是某種塑料或化纖,不是真棉花。2016年10月,“塑料大米”謠言死灰復燃,國內外媒體相繼辟謠。11月,塑料加工大米視頻在社交平台瘋傳,多家媒體相繼就此視頻進行辟謠。2016年,尼日利亞海關查獲102袋每袋50千克裝的“塑料大米”,引發全球關注。12月30日,尼日利亞官方公布的 “塑料大米”事件調查結果顯示,這些大米並非塑料所制,但因為霉變不能食用。

一位塑料行業人士表示,這段網傳視頻是常見的塑料造粒過程。視頻中所用的設備是在塑料行業中很常見的塑料造粒機。工廠把回收的塑料放入塑料造粒機,生產出再生塑料顆粒。這些顆粒是再次制作塑料制品的半成品原料。而之所以要做成顆粒狀,是為了便於儲存、運輸。這類再生塑料顆粒的均價為每千克10元左右,而普通大米的價格為每千克不超過5元。塑料顆粒生產成本比大米高多了。

騰訊較真平台也指出,拿塑料顆粒“假冒”大米很容易被識別出來,根本騙不了人。若將其泡入水中,塑料顆粒會浮起來,而大米會沉下去,且兩者的口感也完全不一樣。美國辟謠網站“謠言粉碎機”曾對“塑料大米”進行調查後表示,在所有傳播“塑料大米”的國家,沒有證實發生過一例消費者分不清真實大米和塑料大米的情況。(記者劉雲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3tonyluck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