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肺癌研究團隊在大量臨床實踐的基礎上准確描述並定義了肺癌“全面微創治療3.0”的概念。近日,被學界譽為外科學聖經的權威學術期刊《外科學年鑒》在“外科學展望”一欄中在線發表了這一重要述評文章。

不僅是可見創傷的最小化

據論文通訊作者、腫瘤醫院胸外科主任陳海泉教授介紹,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許多臨床醫生對肺癌微創治療的理念認識僅局限於“切口小”和“少打洞”等胸腔鏡技術層面,甚至一味追求、攀比可見創傷的最小化。

陳海泉教授將這個階段定義為肺癌微創1.0,“事實上,我們做微創的真正目標是為了讓患者在創傷最小的情況下,獲得和開放手術一樣甚至更好的療效和生存率,絕不是為了微創而微創。”

需對髒器做最大程度保護

過去認為大范圍的轉移性淋巴結清掃可降低術後復發轉移風險,但預防性的對沒有轉移的淋巴結清掃對患者並沒有好處,一味追求大范圍淋巴結清掃,會對患者體內髒器造成不可見的“內傷”。

在此基礎上,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肺癌臨床團隊對原位未浸潤貼壁的早期肺腺癌淋巴結清掃范圍作了研究。研究證實,如果術中縱膈淋巴結沒有轉移,就不需要做淋巴結清掃。此外,肺上葉尖段<2cm且沒有侵犯胸膜的肺癌,不會有淋巴結轉移風險,這類患者只需要對上縱膈淋巴結清掃即可,無需進行其它范圍的清掃。“相較於只追求可視創傷的最小化,這種致力於內部髒器創傷最小化的肺癌微創手術在理念上比過往有了更深入的認識。”陳海泉教授說,“這也是微創治療由外到內全面創傷最小化的一種實踐,我們也將其定義為微創2.0時代。”

是一個全面系統概念

在選擇微創治療與否、微創治療術式過程中,病理科協同很關鍵。

本論文作者、胸外科醫師成興華表示,腫瘤醫院在對周圍型小病灶肺腺癌的微創治療中,術中病理診斷結果直接決定微創手術的范圍和策略。假如病理診斷結果為早期肺癌,外科醫師無需切除肺葉就能達到治療效果;但對原發性的惡性腫瘤,則需做標准的肺葉切除加淋巴結清掃。

在此過程中,醫院病理科的術中病理診斷99.5%的准確率,也是有效、安全、准確選擇微創治療方式的最大保障。

陳海泉教授結合多年經驗,並在回顧國際各大中心的相關研究後明確提出了微創3.0時代“全面微創”理念,即以胸腔鏡技術為載體、由多學科共同參與,在治療中為病人選擇合適的手術、切口,保留正常肺組織、肺功能和淋巴結,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完成手術,平衡切口、器官和系統損傷,使患者最大程度獲益。”(健康時報駐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特約記者 王懿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3tonyluck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