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是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時間足夠、質量好的睡眠可以給你帶來一天的精神抖擻。相反,長期的睡眠時間不足、質量差將會給你的健康帶來危害。現在,很多人每天睡眠時間正在逐漸減少,那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人們睡眠不足呢?

全球變暖讓人們的不眠之夜增多

中國睡眠研究會2015年發布的數據表明,1900年以來,人們的日睡眠時間以每年0.71分鍾的速度遞減。即我們當前的日睡眠時間比1900年減少了1.5小時。芝加哥大學2006年作的一份調查顯示,相比20世紀70年代,人們的平均睡眠時間減少了1個小時,大概是6個小時左右。

6個小時已經夠少了,但科學家預測,由於全球氣候持續變暖,人類睡眠時間還會繼續減少。

在《科學進展》雜志6月16日發表在網上的一篇論文中,供職於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的尼克・奧布拉多維奇和同事預測的,隨著全球氣溫升高,煩躁不安的夜晚會增加,尤其是夏季。他們發現,擁有或有錢使用空調的可能性較小的窮人,以及更難調節自身體溫的老人也許會受到嚴重影響。他們預測氣候變暖後,人類的睡眠會減少。

研究人員早就知道晚上太熱或太冷都可能影響一個人的睡眠,但沒人想到要去問,氣候變化帶來的全球變暖可能會給人類在這方面帶來什麼影響。作為一名政治學者,奧布拉多維奇博士研究的領域是氣候變化及其可能會對人類造成的影響。

為了計算未來氣溫升高的影響,他求助於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收集的數據。該中心在一項調查中讓人們回憶前一個月的睡眠情況。果然,他在某些城市發現了氣溫升高和民眾反映的睡眠受到干擾之間的關聯。

研究發現,如果允許全球排放繼續保持在高位,預計不眠之夜的增加會超出人們正常的經歷。根據研究人員的計算,到2050年,每100名美國人一個月預計會增加六個不眠之夜。據他們估計,到2099年,每100人一個月輾轉難眠的夜晚會增加到14個。

奧布拉多維奇承認,對前一個月睡眠情況進行的調查會受記憶力變化的影響。更權威的研究需要把很多人放在一個睡眠實驗室裡並控制溫度,以便觀察發生的情況。他說:“這些理想數據根本不存在,它們的收集費用高得嚇人。”這項研究更大的缺陷或許在於,我們不可能知道100年後的人類社會是什麼樣子。在那個世界裡,沒有空調的人會有多少?

30年後大多數人的睡眠時間或減少到5小時

環境因素在改變著人們的睡眠,但人也在適應環境。美國杜克大學的生物學博士David Samson發表的論文指出,相比21種靈長類動物,人類7小時的睡眠時間基本只有它們的一半。美國“全國睡眠基金會”的一項睡眠理論認為:隨著睡眠效率的提升,人們的睡眠時間會變得越來越少。睡眠質量才決定著一切。

美國睡眠醫學學會(AASM)成員Raj Dasgupta博士預測,到2055年,大多數人每晚的睡眠時間將從8個小時減少到5個小時。僅僅這5個小時的睡眠,仍然能滿足正常的日常生活所需。

所以相較於睡得更多,不如追求睡得更好。這其中的關鍵點,在於睡眠效率的提升。雖然時間減少了,但人們的睡眠質量卻提高了:花更少的時間入睡,卻到達了更深的睡眠層次。

這在一少部分人身上體現得更明顯。大部分人一晚需要七八個小時睡眠時間,以維持身體機能良好運轉,但有些人似乎需要的睡眠時間更少。而這種差異在很大程度上歸結為遺傳變異。

一般認為,人的睡眠和覺醒過程,受到兩套機制的調控,一套是控制近晝夜節律的生物鍾,另一套是調控睡眠需求的睡眠內穩態。這兩套系統相互作用,共同影響著我們什麼時候睡,睡多久,睡得怎麼樣。

在這兩套調控機制中,一個叫DEC2(又叫BHLHE41)的基因發揮著特別的作用:它的表達受到生物鍾的調節,表達出的蛋白質是一類轉錄抑制子,能夠反過來抑制生物鍾的核心調控元件CLOCK和BMALL1,最終影響人的睡眠時長。

2009年,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徐瓔研究組發現,DEC2蛋白上的一個氨基酸替換突變會導致人們呈現“睡得少”的表型。在入睡時刻相差無幾的前提下,攜帶這個突變的人所習慣的平均睡眠時間,僅僅是每天6.25小時,比同家族中不攜帶這個突變的人(平均每天8.06小時)要短得多。

想多睡會兒睡前先放下手機

但這樣基於基因圖譜上的研究似乎很難服眾,畢竟無所不能的智能手機和遍布各個角落的Wi-Fi讓人們越來越捨不得、越來越難以入睡。提高睡眠效率並不是一個非常容易達到的境界。

美國一項新研究顯示,晚上使用手機、電腦等電子設備容易造成睡眠紊亂,因為這些設備發出的藍光會減少有助眠作用的褪黑激素的分泌。

休斯敦大學眼部光學學院研究人員讓22名年齡在17至42歲之間的志願者在兩周裡每天晚上照常使用電子設備,但在睡前佩戴三小時防藍光眼鏡,結果發現,他們的晚間褪黑激素水平整體上升了大約58%,上升幅度甚至超過服用褪黑激素補充劑帶來的變化。志願者感覺睡眠質量改善,入睡更快,整體睡眠時間延長。

研究人員說,最大的藍光光源是日光,但大部分基於LED燈的設備也會發出藍光,“人造藍光”會激活對褪黑激素有抑制作用的內在光敏視網膜神經節細胞,從而干擾睡眠。

受影響的不僅僅是成年人,隨著觸摸屏電子設備越來越普及,不少孩子才兩三歲就開始學著玩。英國一項研究顯示,那些每天玩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的幼兒,睡眠時間要少一點。

倫敦大學伯克貝克學院的研究人員在英國《科學報告》上發表文章說,他們采訪了715名家有三歲以下幼兒的家長,發現75%的孩子每天使用觸摸屏電子設備。其中,6至11個月月齡的孩子中有51%有此習慣;25至36個月月齡孩子中這一比例高達92%。

研究人員詢問這些孩子的睡眠模式,發現每天接觸觸摸屏的孩子晚上睡得更少、白天睡得更多;整體而言,孩子每多玩一小時的觸摸屏設備,睡眠時間就少15分鍾左右。

研究人員蒂姆・史密斯告訴英國廣播公司,對於每天有10至12小時睡眠的幼兒來說,15分鍾似乎不算多,但對於兒童早期發育而言,“每一分鍾的睡眠都很重要”。

相比電子技術的發展速度,關於電子設備對兒童健康影響的研究十分滯後。他建議可參考幼兒看電視規則:規定每天使用時間上限,確保充足戶外運動時間,睡前一小時內最好禁止使用。

研究帶頭人、眼科專家麗薩・奧斯特林建議人們睡前少用電子設備,如果一定要用,就在設備上安裝藍光濾鏡,或佩戴防藍光眼鏡。(記者 任志方 整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3tonyluck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