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高血壓已成為國人心血管病頭號危險因素,並上升為全球疾病死亡重要原因之一。在我國,死於高血壓的心血管病、慢性腎病、糖尿病病人高達50%,並且每年新增高血壓病例逾千萬人,目前全國高血壓患者已達3億。尤其是在我國北方寒冷地區,人體血壓更是呈現出明顯的季節性、地域性,由寒冷時節所致的頑固性高血壓、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房纖顫、心源性猝死的發病率顯著增加,但寒冷作為健康的重大“殺手”常常被忽視。

記者在世界高血壓日到來之際采訪了黑龍江省心腦血管疾病防治辦公室負責人、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內科主任田野教授。

時下,越來越多的中老年人開始熱衷於“候鳥”式生活,冬天離開凜冽的北方,成群結隊到海南、廣東、廣西、雲南等地避寒,春夏時節再度“北歸”。殊不知,在一南一北的旅途中,人為的氣候環境的改變,往往出現樂極生悲的局面。

以三亞為例,這個迷人的城市地處熱帶,屬季風熱帶氣候區域,寒暑變化不大,年均氣溫23.8℃。然而在秋冬季節由東北、華北和西北來三亞居住、旅游或度假將會在數小時內跨越2個或以上不同氣候帶,遷徙前後兩地溫差達 25℃―55℃,這種“過山車”般的溫度巨變,極易引起身體不適,造成血壓的波動及心腦血管疾病的突襲。

有學者在描繪心血管疾病和溫度之間的關系曲線(U、V、J型)發現,當U型曲線溫度低於冷溫度閾值及高於熱溫度閾值時,心血管病死亡率就會“水漲船高”。與寒冷不同,高溫可直接導致心血管病人死亡,寒冷只是間接起作用。流行病學調查則顯示,溫度波動比氣溫本身對腦梗發病率、死亡率的影響更大。田野解釋說,溫度變化會引起血壓變化,血壓隨溫度的升高而降低。實驗表明,當室外氣溫大於10℃時,溫度每上升1℃,收縮壓和舒張壓分別降低0.4和0.28毫米汞柱,一旦因“熱應激”驟然升高人體溫度,即可使大腦中動脈血流速度減慢30%,極易釀成腦梗的風險。

一項慢性病研究曾分析了我國10個地區的數據,這10個地區的血壓水平總體呈季節性變化規律,但不同地區收縮壓的季節性差異仍有所不同。如浙江省平均收縮壓在冬季與夏季相差16毫米汞柱,海口平均收縮壓在冬季與夏季相差4毫米汞柱,哈爾濱平均收縮壓在冬季與夏季相差7毫米汞柱。

溫度的季節性變化不僅與血壓水平息息相關,也與氣溫的季節性變化所累計的其他心血管疾病有一定關聯。有研究結果表明,與其他心血管疾病所致心衰相比,心梗引起的心衰更易受氣溫的左右,冬夏季的發生率分別為42%和13%,二者相差懸殊。研究人員還發現,我國心血管病死亡率呈季節性變化,冬季心血管死亡風險比夏季增至41%。

新近一項來自15個大城市、包括1936116個心血管疾病死亡數據的研究結果顯示,在我國心血管病死亡病例中,17.1%歸因於溫度氣候,其中15.8%是由於寒冷所導致的死亡,1.3%是因炎熱引發的死亡。

暴露於極端氣溫之下可誘發血壓、血液黏稠度、膽固醇和心率顯著變化。隨著肥胖和糖尿病等相關疾病發病率的升高,易受極端氣溫影響的人群亦不斷增多,並且增大了未來的疾病負擔。田野指出,人是最為嚴格意義上的恆溫動物,核心溫度(指心腦肺等主要髒器溫度)通常維持在37℃為中心的一個狹窄范圍內波動,極端情況時可向上浮動正3℃達40.5℃,向下則只有負1℃至36℃,超出這個范圍生命活動將受到損害,甚至危及生命。

研究表明,大氣溫度每下降10℃,總的冠狀動脈事件發生率可增加13%,冠心病事件和死亡率增加11%,經常性事件增加26%。還有研究發現,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老人還是年輕人,腦出血的發生率均呈現出明顯的季節性,其中出血性腦卒中發病率在冬季最高,其次是秋季和春季,夏季最低。田野解釋,由於人體溫度調節系統處理突發情況能力有限,突發溫度變異會帶來人體相應變化,例如血膽固醇、心率和血小板黏度均增加,則機體免疫能力下降,因此一日內較大的溫度變化可致人群中出現超額死亡。

田野給出的忠告和建議是:准備秋冬季由溫帶或寒帶到熱帶居住、休閒旅游的中老年人,在出發前需全面接受體格檢查,長途遷徙可減少溫差造成的心血管意外,有腦血管閉塞或重度狹窄者應遵從醫生意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3tonyluck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