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有研究認為,DNA在細胞核中並非呈有規則的螺旋折疊狀態,但活細胞中DNA以不規則結構存在的決定性證據一直未能找到。日本國立遺傳學研究所的聯合研究小組近日宣布,他們利用超分辨率熒光顯微鏡,首次觀察到活細胞內收納DNA的情景。

在構成我們身體的每一個細胞中,收納有全長可達2米的DNA。這些DNA是直徑2納米的細絲,被酒桶形狀的蛋白質組纏繞,形成直徑約11納米的核小體。40多年前的學說認為,核小體呈螺旋狀有序折疊,形成直徑30納米左右的染色質纖維,然後再呈螺旋狀纏繞為分層結構。但這一學說被國立遺傳學研究所教授前島一博推翻。前島在2008年通過低溫電子顯微鏡和X射線散射實驗,提出了“不存在有規律的染色質纖維,核小體不規則地收納在細胞內”的新學說。在此之後,雖然對染色質的實體進行了各種研究,但由於其結構非常微小,僅為納米級,利用目前的光學顯微鏡觀察極為困難。

前島一博與野崎慎帶領研究團隊發表在近期出版的美國《分子細胞》雜志上論文稱,他們利用設計的超分辨率熒光顯微鏡觀察單個的核小體,從而實現了對活細胞中實體染色質的觀察。他們首次看到,細胞核中多數核小體呈不規則折疊,形成直徑約為160納米的緊湊塊狀物(染色質域)的動態情形,而非有規律的染色質纖維。

研究小組進一步了解染色質域性質的機理,發現核小體之間的結合與染色質捆綁所需要的黏附蛋白質極為重要。

另外,細胞的多數活動是從DNA檢索遺傳信息開始的。但是由於檢索領域龐大,從細胞核檢索遺傳信息效率很低,因此研究人員推斷,染色質域形成塊狀提高了信息檢索及控制效率。由於DNA折疊異常會出現細胞癌化等各種疾病,這項研究成果對理解與細胞異常相關的疾病具有重要意義。(記者陳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3tonyluck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