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5日披露,該校生命科學學院魯伯塤課題組利用點擊化學與均相時間分辨熒光手段,從全新角度揭示了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可能機制。該發現不僅刷新了此前科學家對疾病機制的認識,還提供了治療疾病的新思路。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最新的《自然・化學生物學》(Nature Chemical Biology)。

  據研究人員介紹,大多數神經退行性疾病可能主要由特定致病蛋白質的“錯誤折疊”引起,蛋白質“正常折疊”出的三維結構由該蛋白質的氨基酸序列所決定,神經退行性疾病的致病蛋白則往往會被“錯誤折疊”,並產生神經毒性,最終導致疾病。

  有研究成果提示,疾病蛋白降解速率與其神經毒性呈顯著的負相關,即降解越慢,毒性越大。據悉,魯伯塤課題組以蛋白降解速率為全新的切入點進行研究,課題組選擇了引起重要遺傳性神經退行性疾病亨廷頓病的變異亨廷頓蛋白(mHTT)為研究對象探索這個問題。亨廷頓病是四大神經退行性疾病之一,主要由疾病蛋白mHTT的神經毒性導致。

  魯伯塤課題組的研究揭示了神經退行性疾病蛋白的可溶性單體構象存在“多態性”,導致構象依賴的不同的降解速率,進而產生不同的毒性。該研究結果還揭示了選擇性自噬不僅能識別特定的蛋白降解,甚至能識別同一蛋白的不同構象。(記者 陳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3tonyluck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