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對700余種表觀遺傳相關分子的篩選,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研究團隊首次發現了甲基轉移酶SETD2分子能夠顯著增強干擾素的抗病毒效應,相關論文27日發表在《細胞》雜志上。

  顧名思義,“干擾素”不直接“消滅”病毒,而是通過“干擾”達到抗病毒效果。它通過兩個途徑“干擾”,一是“敦促”細胞產生抗病毒蛋白,另一個是增強天然免疫細胞等“機體衛士”的殺傷病毒能力。

  什麼能調控“干擾”?有沒有分子能給干擾途徑施加“動力”?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973計劃等的資助下,曹雪濤與浙江大學醫學院免疫學研究所博士生陳坤以及第二軍醫大學醫學免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聯合攻關,發現甲基轉移酶SETD2分子能夠顯著增強干擾素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復制的效應,讓干擾素在對病毒的“阻擊戰”中更“鐵腕”。

  研究團隊通過高通量RNA干擾篩選體系,在700余種表觀遺傳修飾相關分子中篩選,找到SETD2分子能增強干擾素的效能,並通過構建小鼠模型證實SETD2分子一旦缺失,干擾素抗病毒效應將減弱。

  團隊還進一步分析了SETD2分子的工作機理,即SETD2分子通過其甲基轉移酶活性,直接催化干擾素信號通路關鍵性蛋白分子STAT1的第525位賴氨酸發生單甲基化修飾(STAT1-K525me1),促進了干擾素效應信號通路活化,從而誘導出更多抗病毒蛋白分子表達,發揮更強的抗病毒效應。

  該研究為研發新的臨床抗病毒藥物提供了潛在的靶標,也為以干擾素為基礎的感染、癌症等新型免疫療法研究提出了新途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3tonyluck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