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國戰略的逐步深入開展,中國各地民眾開始喜歡運動,很多人每周有幾天在健身房裡揮汗,或者每天會跑上幾公裡、每天“暴走”1萬步。但是很多運動達人並未意識到,盲目運動也可能對身體造成傷害。

如何在運動時免受損傷?健康中國戰略如何做到體醫結合?聽聽專家怎麼說。

運動緣何受傷多

今年35歲的貴陽市民王先生是個業余馬拉松愛好者,不過現在他只能拄著拐杖走路。原來,為了參加馬拉松賽並取得好成績,他一個月前開始每天風雨無阻跑步15公裡。鍛煉了10來天後,他的右腳前腳掌開始疼痛,醫生懷疑是慢性疲勞性骨折,建議他休養幾天。可王先生堅持鍛煉,前些天一次鍛煉時,他突然感覺右腳前腳掌疼痛難忍,X光片檢查顯示,他的右足第二跖骨骨折。

一次普通的跑步,怎麼會骨折呢?“醫生說,我這種情況叫疲勞性骨折,是超負荷超長時間跑步、跑步姿勢不正確、地面太硬或跑步鞋減震性能低等造成的。”王先生說。

近年來,一些人在健身鍛煉中,對運動醫學及運動恢復認知不足,造成運動損傷時常發生,甚至有人在跑馬拉松時猝死。

“運動需要傾聽身體的聲音,不然身體反而會受損。”北京體育大學運動康復系副教授黃鵬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盲目選擇健身方式、胡亂健身往往適得其反。他建議,人們健身前首先是觀察自己是否能勝任想進行的這項運動。有經驗的運動員和跑步愛好者都會根據自己的身體功能情況,循序漸進地完成運動。其次,進行各種運動都要伴隨循序漸進的刻苦訓練和安全防護為主的醫務監督。“這兩點是必不可少的。”

運動更需要恢復

“從運動醫學角度來看,運動量並非越大越好。過量運動的結果,易使機體免疫功能受損。”國家體育總局體育運動研究所運動創傷科主任李方祥說,就走路和跑步而言,速度過快和強度過大,極易發生運動傷害,嚴重者可影響運動功能恢復,甚至帶來永久性殘疾。即使損傷較輕,也有可能遷延不愈,形成慢性損傷。“我在公園中經常能看見,一些中老年人用力旋轉脖子、膝蓋等部位的運動方式,這都是不科學的。”

黃鵬表示,運動康復專業人士應該對健身愛好者進行科學指導。最重要的是要進行體格檢查,排除不適合進行的運動,“例如,有慢性病的適宜進行慢跑快走的有氧運動,不適合激烈對抗的比賽和爆發力為主的運動鍛煉”。其次,運動前要對容易損傷的關節和肌肉進行防護。在跑步、爬山、蹬車之前,可以帶上髕骨帶保護髕骨,對下肢受過傷的肌肉關節進行貼扎或者佩帶護具。

“在運動結束後,千萬不要馬上停止,需要進行合理的恢復。”黃鵬說,一般來說,鍛煉後肌肉需要大約24至48小時進行修復和重建,如果恢復不充分,將會引起組織分解。適當的整理活動和拉伸可以減少肌肉酸痛的程度,促進疲勞的恢復,保證健身鍛煉的持續性。“例如可以慢走幾分鍾,活動一下關節,再對疲勞的重點肌肉進行靜態拉伸。”

此外,更廣泛的運動康復還包括了處理運動中呼吸心跳驟停、運動損傷後的康復訓練、不良運動姿勢的矯正、開具運動處方以及各種康復技術和治療方法。“這些都需要體育指導員具備更多的醫學知識。”黃鵬說。

體醫結合促健康

在最近幾年的每次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原國家體育總局體育醫院院長李國平都會帶來呼吁“體醫結合”的提案。就在去年,他的一項倡議得到了落實――在2015年,“運動防護師”這一新興行業被正式編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在全民健身活動中,從事運動損傷預防、評估、急救、治療、康復的運動防護師已經越來越多。

在黃鵬看來,更新人們的健身觀念更為重要。“現在很多人還缺乏對體育的重視,寧可花錢去買忽悠得天花亂墜的保健品,也不願意投身到科學健身運動當中去。雖然醫生在對慢性病患者治療的同時,已經開始推廣運動療法和健身鍛煉,但是並未受到患者的積極配合。”

目前,在深圳等地,為鼓勵人們參與健身鍛煉,一些健身場收費和醫保卡關聯起來,一些醫院則開起了“運動處方”,把防病關口前移,從預防疾病開始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

黃鵬表示,要真正做到體醫結合,需要動員更多的專業、行業、專家進入到這個領域來。“僅僅停留在體育行業是不夠的,我們需要聯合醫藥衛生、教育等領域的人士來推動全民健身運動,最終落實到健康中國的願景上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3tonyluck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