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充分肯定中國奶業取得的巨大歷史進步和發生的根本性變化。當前,中國奶業的主要矛盾不再是質量安全問題,而是發展問題。”6月16日,中國奶業協會會長高鴻賓在第八屆中國奶業大會暨2017中國奶業展覽會開幕式上如是表示,在由奶業大國向奶業強國邁進的道路上,堅持供給側改革,持續不斷地推動和提升奶業消費是中國奶業當前的主要任務和目標。

消費遲滯是當前奶業發展瓶頸

“我國規模牧場生鮮乳的乳脂肪、乳蛋白等指標已達到發達國家水平,生鮮乳、乳制品、嬰幼兒配方乳粉抽檢合格率領先於食品安全水平。”開幕式上,農業部副部長於康震指出,當前我國奶業生產能力總體保持穩定,質量安全水平穩步提升。2016年,我國奶類和乳制品產量分別達到3712萬噸和2993萬噸。乳品市場供應充足,生產方式加快轉變,2016年,全國奶牛養殖規模化率達到53%,比上年提高近5%;奶牛平均單產奶達到6.4噸,比上年提高0.4噸。質量安全水平穩步提升,多個企業的多款產品在國際獲獎。宣傳引導積極有力,奶業20強峰會成功舉辦,首個中國奶業質量報告發布,小康牛奶公益行動全面啟動,展現了中國奶業發展的新成就,宣示了政府、企業、協會等各方共同振興中國奶業的堅定決心,乳制品消費信心進一步提振。

然而,於康震也強調,我國奶業面臨的問題不容回避。2015年以來,每年上半年都曾發生“賣奶難”的問題。據調查,近期主產省份生鮮乳限收量約占總產量的10%,奶牛養殖虧損面超過50%。需要充分發揮政府、協會、企業等多方力量,積極應對、合力解決。

在市場經濟環境下,一個產業能否發展、速度快慢關鍵在於需求有多大。需求是供給擴大的前提和基礎。毫無疑問,我國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對乳制品的需求是巨大的。高鴻賓指出,去年,全國乳制品消費總量為3204.7萬噸,折合鮮奶4993萬噸,其中自產3712萬噸,進口1281萬噸。我國奶類總產量占全球總產量的4.7%,我國奶類的消費總量占全球的6.1%,接近5000萬噸的消費量,排在世界第三,確實是名副其實的奶類消費大國。但人均消費水平很低。去年,全國人均乳制品消費折合生鮮奶只有36.2千克,是亞洲平均水平的1/2,世界平均水平的1/3,發達國家的1/10,甚至比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消費水平還要低約40千克。如此巨大的差距與我國人均國民收入超過8000美元水平極不相稱,完全不符合人們對身體健康和強壯的追求。因此,我國去年推出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薦每人每天消費300克鮮奶,人均年消費109.5千克。即將出台的“國家營養綱要(2030)”也提出了110千克的標准。如果人均消費達到這個水准,增加2倍的消費量,那全國的總需求量將達到1.5億噸。“現在需要研究的問題是:為什麼中國人均乳制品消費這麼低?為什麼潛在的需求沒有轉變為現實的市場消費?現在人均消費提高緩慢,增長相對遲滯已經成為阻礙奶業發展的瓶頸。”高鴻賓指出。

用更廣闊視野迎接全球化

“如果真的達到人均110千克的消費水平,全球可供貿易的奶制品就會顯得捉襟見肘。”高鴻賓指出,近年來我國奶業發展經常出現一些階段性困難,很多業內人士認為這是進口乳制品沖擊的結果。進口奶的大幅增長確實給中國奶牛養殖帶來了很大影響,但不能簡單抱怨,而應該從更廣闊的視野、更高的層次和更長遠的角度去分析、判斷。

“首先,開放是我國的基本國策。世界經濟一體化、貿易全球化是世界潮流,不可逆轉。中國為什麼要加入WTO,就是要更廣泛、更全面地融入世界經濟。”高鴻賓表示,“一帶一路,共享共贏”強調的就是進一步擴大開放,消除商品流通壁壘,反對地方保護主義。一些業內人士提出設置貿易壁壘,控制國外的乳制品進口,這樣做弊大於利。

其次,中國奶業的發展和進步,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對外開放。“從凍精到奶牛,從苜蓿到豆粕,從飼養技術到加工設備,從加工工藝到產品包裝,哪一項離得了對外開放?在封閉的條件下,中國奶業不可能有這樣的成就。”高鴻賓指出,全面學習、吸收和借鑒國外先進的技術和經驗,是提高中國奶業發展水平的重要途徑。

與此同時,國內農產品貿易與國外農產品的關聯度越來越高。不僅乳制品在進口,糧食、棉花、牛羊肉和糖都在大量進口。其主要原因是價格和質量,一旦你的價格高於甚至接近國際市場的價格,進口就不可避免。“這是市場規律和企業行為。”他介紹,2015年我國乳制品進口增長幅度很大,主要是世界原料奶供大於求,價格下跌。進口奶粉到岸價格低於1萬元/噸,折合原料奶只有兩元多/千克,而國內生鮮乳平均要達到3.6~3.8元/千克,因此國內的加工企業進口了不少大包奶粉。目前國際奶業形勢好轉,價格上揚,我國進口隨之下降。今年1~3月份,歐盟和新西蘭生鮮奶收購價分別上漲了14%和16%,我國大包粉進口減少了2.2%,液態奶進口減少了10.4%。因為報稅的關系,進口乳制品大多集中在1月份,所以一季度減少可能預示全年進一步減少。專家預計,隨著下半年加工需求旺季的到來和進口減少,下半年限收、壓價、養殖場效益下降的狀況將有所改善,價格將明顯持續回升,形勢好轉,並將至少持續到明年春節。

“最重要的是,在國外乳制品大量進口的同時,中國乳企也正在海外開疆拓土,兼並收購,氣勢奪人。” 高鴻賓表示,光明乳業在新西蘭收購建廠,雅士利在新西蘭建廠,寧波牛奶公司在澳大利亞投資牧場,伊利更是大手筆地勾畫全球發展方略。“過去我們只是買牛,現在是買廠;過去是你來,現在是我往,交叉投資,相互合作。在合作中競爭,在競爭中共贏,中國奶業與國際合作的大格局正在形成。”

以供給側改革推動消費

“中國奶業下一階段的發展重點,必須結合本土國情和消費需要,以產品升級、供應鏈效率和服務響應升級為導向,全力推進奶業共生經濟。在產業鏈各個環節的企業要發揮各自優勢,建立共生、共享、共贏的奶業生態圈;打破產業發展壁壘,建立奶業新供應鏈關系,一起推動產業升級。”衛崗乳業董事長白元龍提出,經歷了“市場為王”“奶源為王”兩大階段,中國奶業發展將正式邁進第三階段――“供應鏈為王”。

白元龍解釋,“市場為王”時代,即過度重視市場,忽視奶源建設,並由此引發各個乳企之間的奶源爭奪大戰,最終導致三聚氰胺事件發生。“奶源為王”時代,具體表現在矯枉過正,過度強調奶源建設,而市場培育、產品創新投入力度不夠,發展停滯不前,導致國產乳制品消費市場低迷,造成國內奶源過剩危機,洋品牌大行其道。目前,中國奶業進入全新的大轉型時期,“供應鏈為王”時代已然來臨。具體表現在:通過產品升級、供應鏈效率和服務響應升級推動奶業供給側改革,突破了以“市場為王”或“奶源為王”的單一驅動力,通過奶源、研發、生產、檢測、物流、銷售等六位一體的全產業鏈條協同效應,建立生產和銷售相互平衡的奶業共生體系,實現共生共贏。

高鴻賓認為,應堅持供給側改革,持續不斷地推動和提升奶業消費。目前我國奶類消費增長緩慢,原因有三:一是消費者對當前收入感受和未來增收信心不高,甚至有所回落;二是消費傾向影響,去年全國居民財富增加17.6%,但其中七成是房產,除房產之外,居民消費選擇排序依次為旅游和教育;三是乳制品結構單一,奶類消費發達國家是“吃”奶,即消費大量的干乳制品,而我國主要是“喝”奶,即消費大量的液態奶。如美國人均奶酪消費16千克,歐盟人均18.3千克,折合生鮮乳160千克和183千克。對於企業來說,要加強供給側改革,不斷創新,開拓市場。我國有些企業已開始生產奶酪,年增幅超過20%。

當談及輝山乳業遭渾水做空,今年3月在港交所股價暴跌事件時,高鴻賓指出,導致輝山事件的原因並非出在質量安全或生產經營上,而是在資本市場和金融領域。“企業要增強憂患意識,努力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近年來,企業發展壓力較大,有成本壓力、銷售壓力、環保壓力,也面臨金融風險。對於環保壓力,要正確認識,環保跟畜牧養殖不是相互對立、相互矛盾的,要運用政策、資金、技術等資源加強糞污綜合治理,變廢為寶。面對壓力,必須增強憂患意識,不斷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打造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乳品企業。”他說。(記者 陸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3tonyluck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