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老齡化社會的推進及生活方式的改變,慢性筋骨病的防治需求迅速增加。同時,老百姓對該病的認識還不足,醫生的治療往往偏於局部治病,忽視系統整體;偏於單一方技,忽視綜合調衡。中醫藥防治該病方式眾多,簡便靈活,具有良好的療效和悠久的歷史。

  如今,慢性筋骨病已成為骨傷科門診的主要疾病。慢性筋骨病包括臨床發病率最高、危害性最大的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症、膝骨關節炎、骨質疏松症等四種疾病。

  慢性筋骨病屬於中醫“骨枯”“骨痺”“頸肩痛”或“腰背痛”范疇。由於人體自然退變或因創傷、勞損、感受外邪,加速其退變而形成的全身或局部(脊柱、四肢關節等部位)生理與病理相交雜的一種衰老性疾病。主要表現為人體局部關節疼痛、腫脹、麻木、活動受限、畏冷、乏力,甚者有炎性病變、骨質增生、關節變形等症狀和體征。

  慢性筋骨病患病率高、復發率高、危害性大,其發病還呈年輕化趨勢,原因主要是“久坐少動”。白領辦公族加班熬夜,學生埋頭學業,一些青少年兒童沉迷於電玩,持續低頭玩iPad、手機,這都會帶來筋骨損傷。

  針對慢性筋骨病,中醫倡導“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病愈防復”的防治養一體化理念。

  未病先防根據中醫養生觀點,認為人到中年就應調補,攝生防衰。可以采取適當的功能鍛煉、藥物滋補預防骨與關節退變,積極預防。未病先防對於緩解症狀,提高生活質量至關重要。

  已病防變應積極治療慢性筋骨病,防治方法分為非藥物、藥物、手術三大方式。其中,中醫藥根據患者整體的情況,通過四診合參,進行個體化的辨證論治,一人一方診治該病,治療過程中主張內外兼治、筋骨平衡、動靜結合、醫患合作的系統治療。可以通過內服中藥,理筋通絡正骨手法,外敷熏洗等外用方式做到整體調治。運用手法舒筋通絡正骨,恢復筋骨平衡;中藥活血通絡減輕或消除疼痛,改善或恢復關節功能,保護關節;從全身整體調治,達到養生健體的防治目標。

  病愈防復慢性筋骨病好轉後要鞏固療效,防止復發,患者要了解自我保養和導引鍛煉的重要性,“三分治七分養”,只有充分調動患者的積極性,該病才能較快緩解並維持較長時間不發作。我們倡導在日常生活中施氏十二字養生功自我鍛煉,在冬令進補之時,運用膏方防治慢性筋骨病,具有扶正祛邪、寓防於治、持久有效的作用。

  慢性筋骨病發生、發展過程中,不同的“未病”,治療的思想和方法也各不相同。“無病”之時存正避邪;“病而未發”之時扶正驅邪,防止疾病發生;“已病而未傳”之時早治本病,阻止病情加重,顧護其他,防止其他髒腑發病;“新愈”之時,則當防止疾病再次發生。

  李曉鋒(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骨傷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3tonyluck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