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麻將、下跳棋、測血壓、用足浴盆體驗中藥泡腳、學習使用啞鈴等健身康復器械……昨天上午小雨連綿,卻擋不住老年居民體驗“嘗鮮”的熱情。北京晨報記者從朝陽區民政局獲悉,由潘家園第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籌建的松榆裡社區養老服務驛站正式投入運營,成為全市首家由醫療機構籌建的“互聯網+醫療+居家養老”模式養老服務驛站。

現場 助浴室有適老化設計

松榆裡社區養老服務驛站位於松榆裡36號樓南側,驛站干淨整潔,設有10個日間照料床位以及泡腳室、康復室、助浴室、心理慰藉室、娛樂室等區域。北京晨報記者注意到,區域進行了適老化設計,不少小細節讓老人更加方便和安全。

以助浴室為例,除了一個正常高度的噴頭,浴室中還有兩個約一米高的噴頭,裝有洗發液和沐浴液的物品欄也相應調低。每個噴頭下面都裝有固定在牆壁上的塑料座椅,老人坐在座椅上洗澡,一抬手就能夠得到噴頭和洗護用品。在大廳的桌子上,擺著近十個大茶壺,壺上都貼著“護眼明目”“祛濕”“降壓”“降脂”“降糖”“祛暑”等“超大號”字標簽,讓老人一目了然,這是驛站為老人准備的免費中藥藥茶。

“午餐多少錢?”“有沒有修腳服務?”……昨天,不少老人順道路過,發現家門口開了養老驛站,都欣欣然走進來打聽服務和價格。門口價格表顯示,午餐和晚餐分別為15元和12元,日間照料時間為早7點半到傍晚6點半,費用為每天90元,包括午餐和晚餐,首月優惠價格為每天60元。

講述 家門口享受日間照料

81歲的常佩華奶奶家住松榆西裡,是第一位辦理入住的老人。常奶奶所在的日間照料室中有4張床位,還有獨立衛生間、桌椅和空調,綠籐盤繞的立柱上點綴著幾朵淡粉色月季,清新雅致。

搬進“新家”的常奶奶和大家熱絡地聊起她的經歷:前年,常奶奶曾經發燒5天5夜,兒子和兒媳衣不解帶地照顧她,讓她既欣慰又心疼。她不願意讓工作繁忙的孩子再為她操心,就住進了郊區養老院。由於養老院離家太遠,她不常回家,家人便經常去養老院看她,當時的包間費為每月5000多元。

“如今,家門口就開辦了養老驛站,我自己步行20分鍾就能走到。現在我每天晚上都能回家住了,感覺很踏實。白天有醫護人員照料,孩子們也更加放心。”常奶奶說,早上家人上班時把她送來,晚上下班時再來接她,她的午餐和晚餐都在這裡有了著落。勤儉了一輩子的常奶奶對這裡的價格也比較滿意,“一個月1880元,比之前我住養老院個人包間少了3000多元。”

特色 社區醫院醫生每天巡診

驛站負責人王俐民同時也擔任潘家園第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副主任,他告訴北京晨報記者,由於有專業醫師團隊,這家養老驛站更能體現“醫養結合”的特色。“社區醫院離這裡不足200米,醫院的家庭醫生每天都過來巡診,每周進行兩次義診,我們還將對接上級醫聯體,將剛剛出院急需康復照料或失能、失獨、失智等特殊老年群體按需開展上門出診服務。另外,驛站還常設6名工作人員,並長期免費向老年人提供免費中藥泡洗、中醫按摩等服務。”他說,驛站能輻射周邊武聖裡、松榆東裡等六個社區的近萬名老人。前期試運營以來,驛站每天平均接待老人約50余人次,小飯桌日均接待25人次。

驛站還借力潘家園第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特色的遠程實時醫療服務平台“叮咚健康”,使簽約患者在家中就能享受“一對一”專屬家庭醫生的健康管理、用藥指導、健康咨詢等多種服務。中心全科醫生馬巖昨天來驛站巡診,記者看到,他的手機界面類似微信,幾十個聯系人都是他的簽約患者。患者在家測量的血壓、血糖等數據,能自動發送到他的手機裡。“哪位患者當天沒有測量,或者血壓高了,我可以及時給予指導。”(記者 張璐)

數字 朝陽30個養老驛站完成選址

朝陽社區服務中心主任王軍說,截至去年年底,朝陽區老年人數量為57.7萬,占全區戶籍人口的27.37%。去年,朝陽區已經建成100個社區層面的養老驛站,其中75%的驛站為品牌連鎖化經營。今年,朝陽已有30家養老驛站完成選址工作,主要分布在麥子店、太陽宮、奧運村等地,正在進行方案設計、裝修改造和遴選運營單位等工作。這些驛站都是由政府提供場地,並引入專業團隊服務,將建成老人身邊的“總服務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3tonyluck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