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被認為是國際醫療審核領域的最權威機構,其安全認證工作是保證上市藥品安全有效的重要手段。但美國耶魯大學研究人員領導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通過FDA安全認證並不意味著上市藥品絕對安全,近些年FDA批准的每3種藥物中,就有1種會在批准後的幾年內出現新的安全問題。

研究人員分析了2001年至2010年間FDA批准的新藥數據,並對這些藥品上市後的使用情況進行了持續跟蹤。他們發現,32%的新藥在獲批後出現了安全問題。這些藥物很少會被撤回,FDA通常會發出“黑框警告”,或發布警告信,讓醫生和患者知道新的安全信息,警示人們用藥後的風險增加。

研究人員稱,FDA依靠前期藥物測試和臨床試驗數據來評估新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大多數試驗涉及到的測試對象不足1000人,試驗周期也只有6個月甚至更短,因此難以發現在更長時間內使用該藥物時才可能發現的安全性問題。此外,認證藥物出現新安全問題也與FDA的藥物審批方式加速有關。領導該項研究的耶魯大學副教授約瑟夫・羅斯說:“當藥物評估過程持續加快時,就有可能危及患者安全。”

研究人員表示,雖然大多數的安全問題並不嚴重,不足以讓FDA將問題藥物從市場上撤出,但這一研究結果表明,有必要對新批准的藥物在上市後進行持續監測。同時,他們也強調,雖然研究結果顯示FDA的安全認證工作存在瑕疵,但並不能因此否認FDA目前工作的有效性。

相關研究結果9日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志》上。(記者 劉海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3tonyluck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