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的發育時間比我們預期的要長很多,大概要到25歲左右才可以發育完成。因此,青春期的大腦是處於沒有完全發育成熟的狀態,青少年的大腦沒有辦法完全控制自己的行為。”在日前召開的青少年健康與發展媒體培訓會上,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青少年發展專家德瓦旭希・杜塔(Devashish Dutta),從人類大腦發育的角度解釋了青少年成長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叛逆、懶惰、沒有責任感等問題。

  德瓦旭希・杜塔指出,大腦中前額葉皮質負責理性思考的部分,這部分的發育程度會在17歲左右達到一個高峰,接下來,發育進入緩慢狀態,直至25歲左右完全成熟,因此,法律上所規定的18歲成年是有根據的。此外,人類大腦中負責情緒的部分在12歲左右達到發育的峰值,而18歲左右,這部分就已發育完全。

  由於青少年大腦未發育完全,因此在他們成長過程中,會出現很多危險性因素,比如抑郁、叛逆,甚至是犯罪等行為問題。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部教授林丹華在培訓會上表示,如果把青少年的健康發展比做一棵大樹的話,自我價值就是這棵大樹的根,是基本;樹干是品格,保證這棵樹可以健康地向上發展;能力就像是葉子,可以進行光合作用,讓大樹吸收足夠的營養;與社會的連接就是樹枝,把各個部分聯系起來,讓這棵樹枝繁葉茂。

  所以,林丹華建議,促進青少年的健康發展,人格教育特別重要,而堅毅又是人格培養中不可或缺的品質;學業堅韌性是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第二重要因素;此外,心理彈性也是保證青少年健康發展的重要能力。

  德瓦旭希・杜塔從大腦神經連接發展的角度,對青少年的健康發展提出了建議:“剛出生的時候,人類大腦中幾乎沒有太多的神經連接,7歲左右神經連接的數量發展得非常迅速,之後神經連接將會減少。這個神經減少的過程其實就是,大腦經常使用的神經連接變得越來越高效,不經常使用的神經連接被移除的過程。”

  “所以如果青少年經常做音樂、體育、美術等相關的事情,這些方面的神經連接就會持續地生長;但是如果他們在打電子游戲、暴力、吸毒等方面接觸的比較多,與之相關的神經連接就會保留下來。學習好的東西和學習壞的東西的神經路徑是一樣的,只要他使用的足夠多,那這部分的神經連接就會越來越多,反之則會減少。”德瓦旭希・杜塔補充道。

  因此,在青少年的成長過程中,成長環境以及外界對他的引導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對於青少年的一些消極、懶惰、不負責任等行為不應該進行過分的批評指責,這是由他們大腦發育的生理結構所決定的;另一方面,對於青少年成長過程中所接觸的事情和培養的習慣,監護人需要做積極的引導。

  林丹華也認為,社會支持在青少年成長方面有非常大的作用,“心理學有很多研究發現,減壓的最好方式,就是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哈佛大學成人發展研究所曾耗時75年,對724位男性進行追蹤研究,得出結論:“具有美好的人際關系,可以讓人更幸福”。青少年處於性格、價值觀的形成階段,良好的人際關系與和諧的成長氛圍,對於他們更為重要。

  德瓦旭希・杜塔在培訓會上引用了一句俗語:“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kid”(翻譯:培養一個孩子需要一個村莊)。因此,一個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需要動員家庭、學校、社會等多方力量,同時還需要這些人能充分認識到青少年的成長規律,用適當的方法讓青少年幸福成長和生活。(記者 劉昶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3tonyluck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