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應急肩負著突發公共事件緊急醫學救援的重大使命,是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和落實國家公共安全戰略的重要內容。從2003年抗擊非典,到2008年汶川地震醫學救援,再到防范應對西非埃博拉出血熱疫情,我國衛生應急化危為機,在積極應對挑戰中建設完善衛生應急體系,不斷提高處置能力和救援能力。

  中國特色衛生應急體系建成

  近年來,衛生應急體系建設被納入健康中國建設和國家公共安全戰略總體布局中謀劃。經過10余年建設,衛生應急法規制度、預案體系不斷完善,衛生應急管理體制、運行機制不斷健全,衛生應急基礎建設逐年增強,衛生應急物資保障和科技支撐得到強化,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預警能力不斷提升,突發事件緊急醫學救援能力顯著增強,國際影響大幅提升,我國已經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衛生應急體系。

  我國已出台了70多部相關法律法規、10余個部門規章及一系列衛生應急技術規范和操作指南,制訂了各級各類衛生應急預案。國家衛生計生委設立了衛生應急辦公室,全國各級衛生行政部門和醫療衛生機構,結合本地突發事件應對實際,已設立或指定部門負責衛生應急工作,實現了對衛生應急職能和資源的集中管理與全面整合。同時,國家衛生計生委不斷強化部門間、軍警地間、區域間、國際間的信息溝通,實現了跨部門、跨區域、跨國境的協調聯動。我國建立了4類37支國家衛生應急隊伍,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絡直報系統。國家緊急醫學救援綜合基地正在全國布局。

  據介紹,我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控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尤其是重大突發急性傳染病的指揮協調能力、監測預警能力、快速反應能力、有效處置能力越來越得到提升。國家衛生計生委圍繞現場檢傷分類救治、傷員快速安全轉運和醫院批量收治“兩點一線”,強化突發事件緊急醫學救援管理體制、預案體系、協調機制和能力建設,全鏈條、全過程、全方位指導支持地方醫學救援工作。

  積極引領國際應急救援行動

  我國認真履行《國際衛生條例(2005)》承諾,及時公開透明地向世界衛生組織、有關國家通報疫情信息風險評估結果,與國際社會加強衛生應急工作的交流與合作,全力爭取對中國衛生應急工作的支持。近年來,積極引領相關國際應急救援行動,先後援助西非抗擊埃博拉出血熱疫情,援助安哥拉、圭亞那黃熱病、寨卡等疫情處置以及菲律賓風災、尼泊爾地震醫學救援,為維護全球公共衛生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體現了負責任大國的擔當。

  2016年,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上海)通過世衛組織認證評估,成為全球首批國際應急醫療隊之一。2017年,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廣東)通過世衛組織認證評估,成為中國第二支國際應急醫療隊。我國還積極參與國際衛生應急聯合演練,在國際衛生應急交流平台上,全方位展示了中國緊急醫學救援隊伍形象,展現了高水平的應急救援技術和能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3tonyluck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