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羨毛嬙、西施之美,無益吾面,用脂、澤、粉黛則倍其初。”這是《韓非子》中的名言,意思是贊毛嬙、西施之美,不能改善我的面容,多用化妝品,就能讓我更好看,引申意為: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今人多知西施,其實古人提毛嬙時,總在西施之前,據傳她是越王勾踐愛姬,大體與西施同時,是“沉魚”的原型。

  戰國、漢代美容有點糙

  從韓非的意思看,戰國時人們已普遍美容,但巫醫未分,辦法有點可怕。比如韓非就建議人們用“彈”來治療痤瘡(即粉刺),而長沙馬王堆出土的中國最早醫方書《五十二病方》中,記載了6個與美容相關的藥方,比如治疣子,需用破蒲席搓成繩,燃其一端,以灸疣面。

  當時主要的美容藥是蘭、蕙、荃、芷、江離、杜衡、芙蓉、花椒、桂、雞舌香等。蘭即澤蘭,是當時使用最廣泛的香草,隨身佩戴可驅蚊;蕙即零陵香,因耐寒受推崇;荃是菖蒲;芷即白芷;江離又叫川芎;杜衡味辛辣;芙蓉分兩種,一是芙蓉花,一是荷花別名;花椒、桂亦為香料;雞舌香即丁香,漢代官員含之以奏事,以祛口氣。

  選擇這些植物,因為它們有香味,藥效如何,暫時還不太清楚。

  方士們瞎吃出奇跡

  漢代為休養生息,提倡黃老之術,由此形成傳統。

  道家重服食,一度以金石藥為上品,如丹砂、金玉、鍾乳石、雲母等,吃後人體發熱,易生皮膚病,這促使人們轉向“煉內丹”。服食是不斷試錯的過程,比如服松脂曾廣受推崇,某人吃了10多年,果然肌膚好、精神棒,可後來排不出大便,才知松脂已粘於腸中,不久便被活活憋死。再比如服食硫磺,亦風靡一時,可不少人後來卻“膚裂如磔,置冰上痛稍減”。

  不過,瞎吃也能出奇跡,如“打老兒丸”,據葛洪《神仙傳》說,漢代西河少女杖笞白發老翁,路人責問,少女自稱已百齡,老翁乃其子,年七十,不肯服家傳秘藥致老。此藥由山藥、牛膝、遠志、山萸肉、楮實、白茯苓、五味子、巴戟、石菖蒲、肉蓯蓉、杜仲、舶茴香、續斷、枸杞子、熟地黃共15味藥制成。

  總結前人經驗教訓,到晉代葛洪《肘後備急方》時,日趨全面、豐富。葛洪認為,神仙長得最漂亮,均“色如處女”“顏如童子”“豐肌悅色”“白面”“玉容”等,一個人如果面黑、丑陋、面皺、禿發、頭屑、狐臭等,即已失修仙資格,所以他在書中提供了大量的排毒養顏藥方。

  葛洪的狂招、惡招成摞

  葛洪提倡“肥白”,辦法是:“大豆黃炒,舂如作醬滓。取純黃一大升,搗,蹄,煉豬脂和令熟。丸,酒服二十丸。日再,漸加至三四十丸,服盡五升,不出一月,即大能食,肥白。”當時人以腰帶長為美,北齊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3tonyluck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