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對醫療最大的意見是什麼?看病難、看病貴。

為解決這一問題,羅湖正在用實際行動探求最佳的解決方案。

一個生活在羅湖的居民,從出生到養老,一生的健康都有專業人士幫助打理,這樣的美好願景伴隨著羅湖醫改正逐漸清晰:家門口的社康中心基本能滿足日常治療;就算去醫院也不再擔心找不到熟人,家庭醫生就是你的“私人定制”,“你有自己的家庭醫生嗎”成為流行問候語……有媒體記者不禁發出這樣的感慨:“我感覺羅湖人很幸福。”

“現在我可以很負責任地說,羅湖的居民生病到了社康或者醫院以後,他們感受到的跟兩年前完全不一樣。”羅湖醫院集團院長孫喜琢自信地說道。兩年來羅湖醫改做了哪些改變?取得了哪些成效?羅湖醫院集團用什麼“管”好居民一生的健康?在近日舉行的雙周發布會上,羅湖區衛生計生局副局長劉嶺和羅湖醫院集團院長孫喜琢分享了羅湖醫改的兩年經驗,揭開這一獲獎無數的醫改模式的背後奧秘。

頂層設計

“醫療共同體”兼顧責任與利益

羅湖醫改為什麼能夠贏得廣泛關注?孫喜琢探究醫改成功的背後原因,認為其離不開頂層設計以及制度設計。

2015年8月,開始探索公立醫院改革的時候,羅湖就設定了一個簡單樸素的目標:讓居民少生病、少住院、看好病、少負擔。不過,在現有的醫保支付體系下,對醫院和醫生來講,病人越多、病情越重,手術做得越大,收入就越高。

醫院希望增加收入,醫保要控制醫療費用,病人希望少花錢,政府希望投入產出成正比。如何平衡各方的利益是羅湖醫改需要解決的問題。羅湖拿出的方案就是建立“醫療共同體”,開展醫療保險支付制度的改革,把醫院、醫生、患者和政府四方的利益捆綁在一起,用有限的健康花費讓居民的健康收益最大化。

2015年8月,羅湖整合了轄區所有公立醫療機構,掛牌成立了一體化緊密型唯一法人代表的醫院集團――羅湖醫院集團。成立該集團的目的,是將羅湖轄區的醫療服務機構整合到一起,是人財物全部打通的緊密型整合。

此外,羅湖還通過醫保支付方式突破性改革、下沉優質醫療衛生資源、做實做強社康中心並建設“健康共同體”等方式,試圖打造醫療、醫保、居民目標一致的“利益共同體”,基本破解基層“缺醫、少藥、沒檢查”的難題,優化全區社康中心規劃布局,全面改善社康中心就醫環境。

調整方向

以預防為重點,讓居民少生病

“我在內地的大醫院當過院長,那時我非常希望多收重症病人,ICU住得越多,醫生更有成就感,我當院長也有成就感。”參與了羅湖醫改後,孫喜琢的想法發生了改觀:“現在我不希望羅湖居民得大病,我們回歸了醫生本源,那便是希望老百姓更健康。我們的重點不是在治療多少病人,關鍵是預防為主。”

孫喜琢說,其實有60%―70%的病人並不需要去大醫院,老百姓的健康不在醫院,在醫療、更在保健。而為了實現讓居民“少生病、少住院、少負擔、看好病”的改革目標,羅湖醫院集團把更多優質的醫療衛生資源下沉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將改革的靶心瞄准疾病預防和初級衛生保健。

在孫喜琢看來,羅湖醫改就是調整醫療服務供給方向,即以基層為基礎,以預防為重點。

前者是把整個醫改落地到社區,通過社康中心把醫療衛生服務送到居民的家門口。後者則體現在多增加疫苗、安裝防跌倒扶手、讓高血壓患者規律地吃藥等這些實實在在的作為上。

“我們規定了一個最高目標,讓羅湖區的居民不患晚期癌症。如果我們羅湖區的老百姓得了惡性腫瘤,我希望他的生存率可以活到超過五年。”靠什麼做到?靠早期發現,靠腫瘤的管理,靠惡性腫瘤的不亂治療。“我們原來是以醫療、治病為核心,現在以健康為核心,這是羅湖改革的追求目標。”孫喜琢說。

建設隊伍

家庭醫生為居民提供一生保障

要讓居民少生病、少住院、少負擔、看好病,還需要靠醫務人員。羅湖醫院集團不太一樣,其構成了一個以家庭醫生為主體,專科醫生、公共衛生醫生、護士、藥師、健康管理師和營養師等為核心成員的家庭醫生團隊。

“家庭醫生的地位在我心目中是最高,要高於專科醫生。”孫喜琢說,家庭醫生不是給患者提供健康管理的普通醫生,他們給病人提供連續一生的保障。羅湖在招聘家庭醫生時,既看學歷、職稱,又看能力和服務態度,團隊成員均是通過高薪招聘、規培學員招錄、專科醫生轉崗全科醫生培訓等多種途徑培養出的優秀全科醫生。

在羅湖,全科醫生以家庭醫生的身份走進居民生活。羅湖居民按3名/萬人配齊全科醫師,高於全國平均水平,這群“健康守門人”取得的成績十分矚目:羅湖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對象已由8.8萬人次增加至53萬人次,轄區常住人口的家庭醫生服務簽約率達到54.5%,居民健康素養水平(指個人獲取和理解健康信息,並運用這些信息維護和促進自身健康的能力)由深圳市平均水平10.5%提高至30%。

“羅湖的醫改,我們只是剛剛開始,我們還在路上。”孫喜琢如是說。醫改的每一次實踐,都代表著深圳的創新和擔當,未來全國的醫改范本,很有可能在這片“試驗田”上誕生。

如何提供“一生的健康服務”?

怎麼樣才能實現從保醫療到保健康?簡單來說,就是讓一個人健康地出生、從小擁有各種健康的常識、養成健康生活習慣。成年以後,有專業的家庭醫生幫助管理好你的健康;得了慢性病,可以控制病情的發展;在步入老年後,給你提供最便捷的醫療和養老服務。

在羅湖“雙周發布”醫改專場上,羅湖區衛生計生局副局長劉嶺透過一個羅湖居民的一生,講述其在羅湖所能得到的醫療保障,最終闡釋羅湖如何打造最健康城區、做好一輩子的健康服務。

0―3歲階段 基因檢測技術走進尋常百姓家

一個人的生命從什麼時候開始?

不是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而是從受精卵細胞就開始了。

為了讓每個羅湖家庭想生寶寶、敢生寶寶、生出一個健康的寶寶,從父母領證那一刻開始,羅湖就為每一個新的生命護航,實施“孕前優生健康檢查惠民工程”。

據劉嶺介紹,轄區新婚夫妻領證時,還可享受免費的婚前及孕前優生健康檢查服務,此項檢查總共23項,每對夫妻所有檢查項目價值約達1000余元,由政府承擔。

我國“兩孩”政策全面放開後,高齡產婦明顯增多,新生兒出生缺陷的發生率也在上升。為此,羅湖醫院集團去年與華大基因簽約,共建精准醫學中心。也就是說,羅湖居民在“家門口”就可以享受到華大基因的產前診斷、慢性病風險篩查等先進技術,基因檢測技術走進老百姓的日常健康管理中。通過產前篩查和診斷,可及時發現並預防缺陷兒的出生,讓每個羅湖家庭都能生育一個健康的後代。

此外,在科學育兒方面,羅湖區也充分發揮區域特點,與遠東婦兒醫院共建羅湖區科學育兒指導平台,承擔對10個街道科學育兒中心的技術指導,並組建了涵蓋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醫學等領域的科學育兒專家團隊,為0―3歲嬰幼兒家長提供現場授課、視頻講座、免費咨詢等科學育兒指導服務,培育健康寶寶。

兒童和青少年階段 擁有健康常識的“童子功”

為什麼小朋友不能多吃糖,要少喝可樂?每個人每天都要洗很多次手,可是,你真的會洗手嗎?這些問題許多成年人都不一定能答上來,但在羅湖,這裡的小朋友從幼兒園開始便接觸這些信息。這些健康常識,一旦深植於幼小的心靈,相當於擁有了健康常識的“童子功”,讓一個人受用終身。

2015年,羅湖區啟動健康少年行動計劃,用3年時間,通過建設一個健康大講堂、培育一支健康教育隊伍、完善一份“健康檔案”、創建一套“成長”機制、構建一個“五結合”活動平台等五大措施,全面提升羅湖青少年及其家長、老師的健康意識、健康水平。

據悉,開設健康大講堂便是這個“健康少年行動計劃”的開篇之作,其中面向學生的“健康少年學堂”,圍繞心理、飲食、護眼、護齒、安全意識等內容,提高學生個人保健技能。劉嶺透露,今年,區衛計局和區教育局還將進行合作,推出寶寶手衛生計劃、晨檢計劃等創新舉措。

成年階段 配備全科醫生 有效管理慢性病

年歲漸長,人到中壯年,有了工作和家庭的壓力,一個人的飲食、生活習慣若不健康,高血壓、糖尿病等各種慢性疾病也開始出現。

“生病了,就要看醫生。在深圳,很多人看病總往大醫院跑,而且還要去找熟人幫忙。而在羅湖,政府就為每一個人都安排好了一個‘熟人’,他就是家庭醫生。”劉嶺說。

2015年底,羅湖開出30萬元以上的年薪,全國公開高薪招聘優秀全科醫生,並鼓勵集團內專科醫生參加轉崗培訓,下沉到社康中心,擔任居民的家庭醫生。同時定期聘請國外優秀的全科專家,目前已有澳大利亞、美國霍普金斯大學、丹麥全科醫學專家等到社康中心坐診、帶教和培訓,將國外先進的全科醫學理念和技術引入團隊。

全科醫生的作用,是幫你治好小病、防住大病、控制好慢病,是每個居民身邊的健康守門人。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若得不到控制,便會發展成為心髒病、冠心病、各種並發症,引發腦卒中(中風)等嚴重危害生命安全的重病。管理好慢性病,居民才能長時間地健康生活。

為此,羅湖組建了238個家庭醫生服務團隊,為簽約居民提供動態電子健康檔案管理、慢病管理、社區康復、醫養融合等多項服務。2016年,轄區46萬居民簽約擁有了家庭醫生,2017年,計劃讓70萬居民擁有家庭醫生,占到羅湖常住人口七成。

老年時期 醫養融合打通健康養老“最後一公裡”

步入老年,是一生當中醫療需求最高的時候。在羅湖又會有怎樣的幸福晚年呢?2016年,羅湖醫院集團推出“老人防跌倒工程”,由社康中心全科醫生上門評估老人居家環境,免費為有需要的老人安裝防跌倒扶手,放置防滑墊,安裝小夜燈,教授居家防跌倒“小技巧”。

“老人防跌倒工程”只是讓羅湖區老人健康、幸福度過晚年的一個剪影。劉嶺介紹,為了讓每個人老有所醫、老有所養,羅湖區衛生、民政等部門主動打破行政壁壘,創新機制,建立立體化的醫養融合體系,逐步探索出符合自身特點的“羅湖模式”,打通健康養老的“最後一公裡”。

據介紹,養老模式有三種:首先,利用機構養老,將醫院搬進養老院;其次,利用社區養老,將社康中心與日間照料中心聯姻;最後,沒有條件去養老機構和社區進行養老的,社康的家庭醫生就為這些老人的居家養老提供後盾,為失能老人家中設家庭病床,為他們提供醫療護理、康復和臨終關懷服務。

此外,羅湖區還開展了苔花計劃,向轄區戶籍失獨家庭和殘獨家庭發放“苔花通”愛心卡,持卡者可享受包括醫療、保健、醫養融合在內的系列關愛服務。立體化的醫養融合體系,極大地提高了養老需求與供給的匹配度,每個老人和家屬都可以根據老人的自理能力、健康情況和主觀意向,選擇心儀的養老方式。

數讀羅湖醫改成效

●轄區居民健康素養水平已由深圳市平均水平10.5%提高至30%

●改革後,醫院集團向社康中心下沉的醫務人員增加35%,轄區49家社康中心診療量295.5萬人次,較2015年同比增長30.46%

●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對象由8.8萬人增加至53萬多人,轄區常住人口家庭醫生服務簽約率達54%

●49家社康中心家庭病床全部獲得醫保記賬定點資格,累計建立家庭病床1979張

●在沒有增加醫技人員的情況下,影像診斷中心、檢驗中心工作量分別為1.88萬、98.66萬人次/月,同比分別增長63.48%、85.79%

●羅湖醫院集團為全區18816人進行免費體檢,為0―6歲兒童進行健康管理27214人次、提供免費計劃生育服務59851人次、產後訪視人次為11404人次,並對重性精神病人進行管理隨訪8152人次

●羅湖醫院集團為轄區60歲以上老人免費安裝扶手、照明裝置等,現已安裝503戶;為12359名老人接種流感疫苗、11035名老人接種肺炎疫苗

聲音

羅湖醫改只是剛剛開始,還在路上。我相信今年應該有一個熱詞:“你有家庭醫生了嗎,你簽約了嗎?”我希望問10個老百姓,有3個老百姓說“我有家庭醫生,我知道我的家庭醫生是誰”。

羅湖醫院集團的醫務人員無論到哪兒,都主動介紹自己是集團的,聽到的人都會說“你們這裡真好,你們這裡有改革”。薪酬待遇大幅提高,讓他們的榮譽感和獲得感更強,也讓他們面臨更多的壓力。事業是要我們來做的,從今年5月份到現在,我們幾乎沒有休過一個完整的周末。入夜,你會發現,羅湖除了京基100,羅湖醫院也是燈火通明、十分美麗的。

――羅湖醫院集團院長孫喜琢

在羅湖,醫改給老百姓帶來了不少實惠,從基因檢測、幼兒健康知識普及、社區康復中心擴容到家庭醫生隊伍建設、苔花計劃、居家養老……羅湖在努力“做好你一輩子的健康服務”。總體上,羅湖“雙周發布”實現了基層政務公開和新聞發布的標准化、常態化和制度化,值得點贊和推廣!

――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院長張志安

醫改有千條路萬條路,但方向只有一個,就是以居民的健康為方向。如果離開了人民的健康,任何的醫改都不會成功。我相信通過這樣的服務,使我們羅湖人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健康夢,人人健康,家家幸福。

――羅湖區衛計局副局長劉嶺

■記者手記

羅湖醫改仍在路上

羅湖醫改獲獎無數,已是廣東醫改一張名片。但一個少有人關注到的事實是,羅湖區在醫療衛生領域的財政投入,在深圳的排名並不靠前。不是不肯投入,對於羅湖醫改,區裡兩位主要領導的表態是:“有求必應、不求也應”,“要讓你們找不到醫改不成功的理由”。由此可見,醫改在當下最主要的挑戰,不是投入。

成效的取得,在於醫療投入的方向結構發生了變化。錢還是那些錢,但主要不是用在建新樓、擴醫院、多設病床上,而是投向社區、基層、健康,投向家庭醫生,投向大病預防,同樣的投入,收效大不相同。

滿打滿算,羅湖醫改正式實施也就兩年時間。在預防保健領域,繪制藍圖,架橋鋪路,大片的空白等待填充。醫改雙周發布的同一天,羅湖十個街道的十個家庭,正在參加一場市民健康素養的比賽。居民的健康素養,是個人獲取和理解基本健康服務的前提。需要用各種形式,讓它深入人心。

這是一件小事,而民眾的健康“大廈”,需要這樣一磚一瓦地搭建,才能矗立起來。

比起描繪藍圖,擼起袖子將它逐一落實的挑戰可能更艱巨,這裡沒有捷徑可走。一件一件的實事,填滿了羅湖醫改的兩年時光。全科醫生的成長路徑和職業規范、家庭醫生的服務內容、慢病管理的標准流程、醫養融合養老模式的架構、家庭病床和社保機制的統一、健康教育的有效開展……如何服務百姓的一生健康,這份考卷正在一筆一畫填出答案。

雙周發布現場,戶籍不在羅湖的記者們表達了對生活在羅湖的居民的羨慕,打造最健康的城區,成績有目共睹。

羅湖醫改還在路上,方向特別清晰,行動特別踏實。(蘇梓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3tonyluck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