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日, 絲綢之路冰雪馬拉松賽在新疆烏魯木齊舉行。
  胡虎虎攝(新華社發)





  近年來,各式各樣的馬拉松比賽在中國風起雲湧,成為全民健身的主要項目。但是,從歷史源流看,馬拉松跑雖然不源自中國,但中國古人對於跑步特別是長跑十分熱衷。“誇父追日”的神話、文學名著《水滸傳》中日行800裡的神行太保戴宗,都能看出中國古人對長跑文化的推崇。

  作為一項競技運動,中國古代馬拉松跑的雛形可以追述到西周周成王時期(公元前1132年――前1083年),這比公元前490年希臘的“飛毛腿”菲迪波德斯從馬拉松鎮跑向雅典早了500多年。

  據西周“令鼎”銘文記載,某日,周成王率領眾臣與奴隸到野外進行春種,在返回王宮途中,周成王對馬車旁邊侍奉的隨從“令”和“奮”說,如果他們能夠隨著飛奔的馬車一同跑回宮中,就會得到他特別的賞賜。接著,周成王命令馭手驅馬快速飛奔,“令”和“奮”緊緊跟上,一直到了王宮。周成王如約賞賜了他們,“令”用這筆錢鑄了一個鼎,並把事情經過銘鑄在鼎上。兩人之所以贏得這場比賽的勝利,與平時刻苦的跑步訓練分不開。

  而作為一項正式的體育運動,中國和馬拉松跑類似的長跑運動出現在元代。當時蒙古貴族中開展的“貴由赤”運動,比馬拉松正式進入奧運會的1896年早了600多年。

  “貴由赤”來源於蒙古語,就是快步行走者的意思。元末明初人陶宗儀在其《南村輟耕錄》中,對這種比賽進行了專門記載,有“每歲一試之,名曰放走”之句。這個比賽在元朝的大都(今北京)周邊或者京杭大運河兩旁的多個驟道之間展開,在距離上是標准馬拉松運動的兩倍多。為了避免日光照射,元朝的長跑比賽一般都是在凌晨3點開始到早晨9點結束,延續6小時左右。

  盡管是在清爽的清晨比賽,免遭了中午的暴日酷曬,但由於跑步比賽距離遙遠且有時間限制,要想輕易贏得比賽勝利也並不簡單。因此,比賽在途中會提供專門的食物、飲水等,並且會按照距離級別設置一定的物質獎勵,例如賜銀、賜緞匹等,可謂是中國古代跑步運動的一個極端。

  總的來看,中國古代的跑步特別是長跑運動,從功用看並不是一項簡單的強身健體的體育休閒活動,而是背負了很多社會功能和現實目的。無論是春秋戰國時期出於對士兵奔跑能力的強調而開展的長跑軍事訓練,還是漢朝出現的軍隊軍事信息、情報的傳遞和民間各種個人信息的傳遞,“走及奔馬、馬馳不及”的跑步者開始擔負著由軍到民的方方面面的緊急信息傳達,極大促進了人們的信息交流。

  如今,當現代通信設備的發展逐漸代替了人工傳信後,長跑更多地作為強身健體的運動而存在,其彰顯的耐力訓練、堅持不懈精神更需要我們傳承。特別是在青年人的素質培養中,心志和體魄上的吃苦耐勞應該成為一項最基本的素質,而長跑的那份堅持精神,正是我們急需繼承的文化基因,因為這也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長盛不衰的密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3tonyluck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