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受訪專家:
中華醫學會健康管理學分會候任主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健康管理研究院主任 曾 強
中國醫院協會疾病與健康管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清華大學健康中國領導力研究中心主任 周生來
發表在著名醫學期刊《柳葉刀》上的一項研究指出,全球人口期望壽命比1990年延長6.2歲,從65.3歲上升為71.5歲,但全球健康期望壽命僅從56.9歲增至62.3歲,長了5.4歲。專家指出,“期望壽命”是生命的長度,即能活多久;而“健康期望壽命”是生命的寬度,指健康生活的年數。後者落後於前者,意味著人們雖活得越來越長,但在一生中卻有近10年時光難逃病痛的折磨。
防治慢性病成了新挑戰
該研究由華盛頓大學牽頭,分析了全球188個國家的調研數據。研究發現,日本、安道爾、冰島等國健康期望壽命名列前茅,日本健康期望壽命高達73歲;萊索托、斯威士蘭、中非共和國等國健康期望壽命居全球最低水平,萊索托健康期望壽命僅有42歲。研究人員表示,多數國家的健康期望壽命均在提高,比如尼加拉瓜、柬埔寨的健康期望壽命分別增長14.7年和13.9年;但受經濟水平、教育程度、健康意識等因素限制,南非、巴拉圭等國,健康期望壽命反而比20年前更短。
研究還分析了導致人類壽命縮短的10大因素,分別是:缺血性心髒病、下呼吸道感染、中風、腰背和頸部疼痛、交通事故、腹瀉、慢性阻塞性肺病、新生兒早產並發症、艾滋病和瘧疾。研究人員認為,近年來,艾滋病、瘧疾等傳染病防控已見成效,嬰兒死亡率也在明顯下降,但防治慢性病和傷殘卻成了全球健康的新挑戰。
不良習慣是健康殺手
2015年《世界衛生統計》報告指出,中國人口平均壽命為:男性74歲,女性77歲。相比新中國成立時人均壽命僅有35歲,60多年來,我國人均壽命幾乎增加一倍。對此,周生來表示,經濟水平的提升、醫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健康素養的提高,以及社會傳媒對健康知識的傳播,這四方面促使人類活得越來越長。但“量”的增長並不代表“質”跟得上去。
2013年《北京市衛生與人群健康狀況報告》指出,北京戶籍居民人均期望壽命高達81歲,已達到發達國家水平;但18歲以上組居民的健康期望壽命僅為58歲,還與發達國家存在不小差距。北京尚且如此,其他地區可想而知。這意味著,很多國人的一生中會被各種疾病消耗20年甚至更多的生命年,情況不容樂觀。
“基因把子彈推上膛,不良生活方式則扣動了扳機,成為健康殺手。”周生來認為,不良生活方式和慢性病是降低人們健康期望壽命的主要因素。近年來,慢性病在我國井噴式發展:我國有心血管病患者2.9億,每5個成人中就有1人患心血管病;我國還是世界第一糖尿病大國,約有1.39億糖尿病患者。暴飲暴食、吸煙、酗酒、缺乏鍛煉、晚睡晚起等不良生活方式是患病之源。
雖然人們可通過藥物與慢性病進行長期斗爭,維持生命,但在曾強看來,這樣的生命質量不高,不是健康的長壽。此外,健康期望壽命不高對家庭和國家來說也很不利。周生來指出,人生最後階段將之前積累的財富全部花在治療上,嚴重影響家庭幸福指數和個人夢想的實現;還會直接加重國家醫療負擔,間接導致生產力水平下降,影響綜合國力的提高。
六個“關鍵”防未病
推動全民壽命保“質”增“量”,離不開政府和民眾的共同努力。曾強表示,首先,政府應積極推進醫療體制改革,加大對醫療預防的投入,真正負擔起民眾健康體檢的開支;其次,要加強對環境污染的治理,讓民眾呼吸到干淨的空氣;再次,抓好食品安全工作。周生平也認為,政府應把精力放在醫療的“前端”,即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提高民眾健康意識和健康素養。
在健康管理方面,發達國家很多經驗值得我們借鑒。兩位專家舉例說,政策方面,英美等國由第三方保險公司出錢給全民做體檢;法律方面,美國強制規定,在一些食品中加入葉酸,有效防控心血管病;教育方面,日本在小學階段就開設“食育”課,傳授孩子健康飲食之道。
曾強指出,對普通人來說,提高健康期望壽命的重點在於“防未病”,從而提高生命質量。以下六點尤為關鍵:
鍛煉身體。每天應堅持至少30分鍾鍛煉,可根據年齡和體質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也可使用計步軟件監測每天能量消耗,制定鍛煉計劃。
平衡膳食。每人每天要攝入充足的谷類、果蔬、肉類、奶類、豆類,特別是蔬菜,國人攝入嚴重不足,每天應吃夠1斤。飲食中還要注意少油少鹽,低糖低脂。
遠離煙草。吸煙可導致自身多種疾病,還會使身邊的家人遭受“二手煙”毒害,戒煙要趁早。
調節壓力。沉重的精神壓力可使免疫力下降,很多疾病便會乘虛而入。每個人都要保持良好心態,學會減壓和勞逸結合。
定期體檢。建議成人每年體檢,還要根據自身特點做些針對性的檢查。體檢後,要詳細閱讀體檢報告,有病治病,沒病防病。
傳播健康。“度人先度己”,平時要主動學習健康知識,自己懂健康才能幫更多人實現健康長壽的願望。▲(生命時報記者 高陽)
中華醫學會健康管理學分會候任主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健康管理研究院主任 曾 強
中國醫院協會疾病與健康管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清華大學健康中國領導力研究中心主任 周生來
發表在著名醫學期刊《柳葉刀》上的一項研究指出,全球人口期望壽命比1990年延長6.2歲,從65.3歲上升為71.5歲,但全球健康期望壽命僅從56.9歲增至62.3歲,長了5.4歲。專家指出,“期望壽命”是生命的長度,即能活多久;而“健康期望壽命”是生命的寬度,指健康生活的年數。後者落後於前者,意味著人們雖活得越來越長,但在一生中卻有近10年時光難逃病痛的折磨。
防治慢性病成了新挑戰
該研究由華盛頓大學牽頭,分析了全球188個國家的調研數據。研究發現,日本、安道爾、冰島等國健康期望壽命名列前茅,日本健康期望壽命高達73歲;萊索托、斯威士蘭、中非共和國等國健康期望壽命居全球最低水平,萊索托健康期望壽命僅有42歲。研究人員表示,多數國家的健康期望壽命均在提高,比如尼加拉瓜、柬埔寨的健康期望壽命分別增長14.7年和13.9年;但受經濟水平、教育程度、健康意識等因素限制,南非、巴拉圭等國,健康期望壽命反而比20年前更短。
研究還分析了導致人類壽命縮短的10大因素,分別是:缺血性心髒病、下呼吸道感染、中風、腰背和頸部疼痛、交通事故、腹瀉、慢性阻塞性肺病、新生兒早產並發症、艾滋病和瘧疾。研究人員認為,近年來,艾滋病、瘧疾等傳染病防控已見成效,嬰兒死亡率也在明顯下降,但防治慢性病和傷殘卻成了全球健康的新挑戰。
不良習慣是健康殺手
2015年《世界衛生統計》報告指出,中國人口平均壽命為:男性74歲,女性77歲。相比新中國成立時人均壽命僅有35歲,60多年來,我國人均壽命幾乎增加一倍。對此,周生來表示,經濟水平的提升、醫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健康素養的提高,以及社會傳媒對健康知識的傳播,這四方面促使人類活得越來越長。但“量”的增長並不代表“質”跟得上去。
2013年《北京市衛生與人群健康狀況報告》指出,北京戶籍居民人均期望壽命高達81歲,已達到發達國家水平;但18歲以上組居民的健康期望壽命僅為58歲,還與發達國家存在不小差距。北京尚且如此,其他地區可想而知。這意味著,很多國人的一生中會被各種疾病消耗20年甚至更多的生命年,情況不容樂觀。
“基因把子彈推上膛,不良生活方式則扣動了扳機,成為健康殺手。”周生來認為,不良生活方式和慢性病是降低人們健康期望壽命的主要因素。近年來,慢性病在我國井噴式發展:我國有心血管病患者2.9億,每5個成人中就有1人患心血管病;我國還是世界第一糖尿病大國,約有1.39億糖尿病患者。暴飲暴食、吸煙、酗酒、缺乏鍛煉、晚睡晚起等不良生活方式是患病之源。
雖然人們可通過藥物與慢性病進行長期斗爭,維持生命,但在曾強看來,這樣的生命質量不高,不是健康的長壽。此外,健康期望壽命不高對家庭和國家來說也很不利。周生來指出,人生最後階段將之前積累的財富全部花在治療上,嚴重影響家庭幸福指數和個人夢想的實現;還會直接加重國家醫療負擔,間接導致生產力水平下降,影響綜合國力的提高。
六個“關鍵”防未病
推動全民壽命保“質”增“量”,離不開政府和民眾的共同努力。曾強表示,首先,政府應積極推進醫療體制改革,加大對醫療預防的投入,真正負擔起民眾健康體檢的開支;其次,要加強對環境污染的治理,讓民眾呼吸到干淨的空氣;再次,抓好食品安全工作。周生平也認為,政府應把精力放在醫療的“前端”,即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提高民眾健康意識和健康素養。
在健康管理方面,發達國家很多經驗值得我們借鑒。兩位專家舉例說,政策方面,英美等國由第三方保險公司出錢給全民做體檢;法律方面,美國強制規定,在一些食品中加入葉酸,有效防控心血管病;教育方面,日本在小學階段就開設“食育”課,傳授孩子健康飲食之道。
曾強指出,對普通人來說,提高健康期望壽命的重點在於“防未病”,從而提高生命質量。以下六點尤為關鍵:
鍛煉身體。每天應堅持至少30分鍾鍛煉,可根據年齡和體質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也可使用計步軟件監測每天能量消耗,制定鍛煉計劃。
平衡膳食。每人每天要攝入充足的谷類、果蔬、肉類、奶類、豆類,特別是蔬菜,國人攝入嚴重不足,每天應吃夠1斤。飲食中還要注意少油少鹽,低糖低脂。
遠離煙草。吸煙可導致自身多種疾病,還會使身邊的家人遭受“二手煙”毒害,戒煙要趁早。
調節壓力。沉重的精神壓力可使免疫力下降,很多疾病便會乘虛而入。每個人都要保持良好心態,學會減壓和勞逸結合。
定期體檢。建議成人每年體檢,還要根據自身特點做些針對性的檢查。體檢後,要詳細閱讀體檢報告,有病治病,沒病防病。
傳播健康。“度人先度己”,平時要主動學習健康知識,自己懂健康才能幫更多人實現健康長壽的願望。▲(生命時報記者 高陽)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