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鏡找出女士胸腔積液原因

52歲的李女士家住黃陂。7年前,她因左側乳腺癌做了切除手術,隨後進行數次放化療。到了今年2月,患者突然右側胸痛,復查CT發現右側胸腔積液。

這個胸腔積液,到底是乳腺癌轉移所致,還是免疫力下降導致的結核感染?常規檢查手段難以辨明。

2月底,李女士轉入市肺科醫院。呼吸科主任杜榮輝在患者腋下打了一個直徑不到1公分的“鑰匙孔”,接著送入胸腔鏡探查,發現患者髒層和壁層分布著大大小小十幾個結節。利用胸腔鏡上自帶的活檢鉗,醫生夾取部分組織做檢查。令人惋惜的是,這些肉疙瘩被證實為轉移性腺癌,意味著李女士病情發生了遠期轉移。

無獨有偶,肖先生不久前因咳嗽胸悶,在當地醫院查出胸腔積液。上周,肖先生轉入市肺科醫院,醫生通過內科胸腔鏡檢查,確診患者為結核性胸膜炎。經過對症治療,肖先生的症狀迅速緩解。

結核和腫瘤的鑒別診斷有了新手段

“胸腔積液中,約50%為結核病所致,40%為腫瘤所致,此外約10%為風濕、結締組織疾病,低蛋白血症等原因所致。”武漢市肺科醫院呼吸科主任杜榮輝介紹,去年9月,他們開始在臨床上開展內科胸腔鏡檢查,以便明確導致胸腔積液的具體原因,截至目前已完成40多例檢查。

記者昨在市肺科醫院看到,胸腔鏡長約30―40厘米,如筷子一般粗細,前端帶有鏡頭,後端則連接到電腦顯示屏上。杜榮輝介紹,胸腔鏡並非最近一兩年興起的新技術,以往外科醫生常將其用於腫瘤、結節的切除手術。而將之作為內科檢查手段,則是該院的一項創新突破。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內科胸腔鏡為結核病和腫瘤提供了確診手段。”杜榮輝介紹,以往患者出現咳嗽、胸痛等疑似結核的症狀,需抽取胸水做結核菌化驗,但能夠找到結核菌的比例不足10%。若將胸水樣本做結核菌培養,檢出率可提高到33%,但培養周期長達兩個月,病人根本等不起。由於缺乏有效的確診手段,醫生只能依據症狀做出臨床診斷,對患者進行嘗試性用藥。

在內科胸腔鏡檢查開展以後,這種尷尬不復存在。醫生可以通過鏡頭清晰地看到患者胸腔內的情況,通過對胸腔內鉗取出來的標本做結核分子生物學檢查,即可進一步明確診斷。

40分鍾完成檢查 只需局部麻醉

“內科胸腔鏡在局麻下進行,僅需40分鍾即可完成。”杜榮輝介紹,首先,醫生根據B超或CT定位,向患者胸膜腔注入少量氣體,像吹氣球一樣把胸膜腔“吹”起來;接著,在患者胸部打開一個小孔,送入胸腔鏡觀察內部情況,並利用特制器械鉗取部分病變組織進行分析。

杜榮輝說,盡管這種檢查方式精准高效,但操作存在一定風險。有的病人胸膜腔內粘連很厲害,布滿了瘦肉條樣的炎性組織,鏡頭內視野很差,鉗取組織時一不留神,就可能引起氣胸或大出血。為此,在實施內科胸腔鏡以前,醫生都會為病人做個CT檢查,對胸腔內的情況有個初步判斷,以明確患者是否適宜此項檢查。

“內科胸腔鏡的開展,為肺科疑難雜症的鑒別診斷提供了有力手段,不少患者輾轉多家醫院後趕來求助。”杜榮輝不無驕傲地說,由於結核病是導致胸腔積液最常見的原因,而綜合醫院即便開展了內科胸腔鏡檢查,也無法與結核分子生物學檢查相結合,因此武漢市肺科醫院在這一領域具備了“不可替代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3tonylucky 的頭像
    t3tonylucky

    飛行健康網

    t3tonyluck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