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召開例行新聞發布會,發布《中國婦幼健康事業發展報告》(下稱《報告》),介紹新中國成立70週年以來的婦幼健康事業發展狀況。《報告》中的一系列數據引發關注。
2018年全國孕產婦死亡率下降到18.3/10萬,嬰兒死亡率下降到6.1‰,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7歲。而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孕產婦死亡率高達1500/10萬,嬰兒死亡率高達200‰,人均預期壽命僅有35歲。健康界從發布會上獲悉,國家衛生健康委將調整助產服務價格。
這一成就的取得離不開婦幼服務網絡的逐步健全。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婦幼司司長秦耕介紹,截至2018年,全國共有婦幼保健機構3080家,婦產醫院807家,兒童醫院228家,從業人員近64萬人,年門診量4億人次,年住院1379萬人次,床位33.8萬張。
近年來,兒科醫療資源不足問題凸顯,但自2016年六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加強兒童醫療衛生服務改革與發展的意見》(下稱《意見》)之後,各地落實各項舉措,豐富的兒童醫學網絡已經形成。“兒科資源能夠滿足醫療服務需求。” 秦耕強調。
在硬件方面,我國著重推進危重新生兒救治中心建設,以發揮救治兜底作用。與此同時,我國通過學歷教育、轉崗培訓、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等渠道,充實兒科醫生隊伍。
截至2016年,我國每千名兒童兒科執業(助理)醫師數目前僅為0.49人,低於世界主要發達國家0.85人至1.3人的標準。《意見》明確提到,每千名兒童兒科執業(助理)醫師數到2020年要達到0.69名。“我們相信這個目標是可以完成的。”秦耕說。
除兒科醫療資源與兒童服務現狀之外,剖宮產率、兒童用藥情況、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等指標同樣備受關注。
1) 提高助產服務價格
2018年全國共有助產機構2.6萬家,助產士18萬人,產科醫師近21萬人。我國倡導自然分娩,鼓勵助產機構開展導樂分娩、分娩陪伴等服務,希望助產機構推廣分娩鎮痛服務,2018年全國剖宮產率為36.7%。
“36.7%這一數據是相對客觀的。”針對剖宮產率這一指標,秦耕特別加以解讀。“不排除個別助產機構剖宮產率比較高,主要是因為相關指徵沒有把握好。”秦耕表示,助產機構要加強內部管理,通過配備充足的助產士,盡可能為孕產婦提供助產服務,保障孕產婦能夠進行自然分娩。
助產服務價格較低,也是部分醫療機構剖宮產率高的主要原因。對此,秦耕表示,國家衛健委將調整助產服務價格,使其符合醫務人員勞務價值。
2)保障兒童用藥
為保障兒童用藥,2017年以來,我國建立國家短缺藥品供應保障工作會商聯動機制,解決了66個兒童藥品短缺供應問題。
此外,我國建立了“優先審評快速通道”,對於新藥專項支持且臨床急需的兒童藥品,經審議後可納入快速通道。
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以來,我國將22個兒童臨床急需品種(劑型)納入基本藥物目錄。中央財政投入3億多元,組織30多家單位聯合開展兒童用藥品種及管件技術研發課題研究。
3)人類輔助生殖技術出生嬰兒超30萬
1983年,中國大陸第一例冷凍精液人工授精成功,1988年首例試管嬰兒誕生。此後,各類輔助生殖技術快速發展,不孕症診療服務需求逐漸得到滿足。
根據《報告》,截至2018年底,中國經批准開展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的醫療機構達497家,經批准設立人類精子庫的醫療機構達26家,每年人類輔助生殖各項技術類別總週期數超過100萬,出生嬰兒數超過30萬。
未來,我國將圍繞出生缺陷、兒童重大疾病、婦女宮頸癌乳腺癌等影響婦女兒童健康的突出問題,重點發力,不斷滿足婦女兒童的健康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