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2018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下稱公報),公佈了我國衛生資源、醫療服務、病人醫藥費用等相關數據。

2018年恰逢新醫改十週年,健康界對十年來“公報”進行統計分析,梳理關鍵指標不難發現,公立醫院減少、民營醫院增加、公立醫院床位減少、住院率增加等趨勢已經顯現。

一、衛生資源

1)醫療機構數量:“有升、有降、總體升”

醫療衛生機構總量.png

公立醫院總量.png

民營醫院總量.png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總量.png

在醫療機構數量這一維度內,健康界對十年間醫療衛生機構總量、公立醫院數量、民營醫院數量、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總量進行了統計分析。

從上圖可以看出,我國醫療機構數量總體呈上升趨勢。具體來看,民營醫院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持續增加,公立醫院在十年間持續減少,但近年來公立醫院減少幅度有所緩解。

對於上述變化,醫改專家魏子檸分析認為,新醫改啟動之後,我國明確提出“堅持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為主體、營利性醫療機構為補充,公立醫療機構為主導、非公醫療機構共同發展的辦醫原則”。此後,公立醫院從“規模持續擴張”向內涵建設轉型,加之各種鼓勵社會辦醫的政策接連出台,“公立醫院減少、民營醫院增加”的趨勢從2009年之後便開始呈現,這種狀態持續至今。

減少的公立醫院去哪了?陝西省山陽縣衛生局副局長徐毓才指出,“公報”中的公立醫院主要指經濟類型為國有和集體辦的醫院(含政府辦醫院),而政府辦醫院並沒有明顯減少,“消失”的主要是國企醫院,或者被收歸地方政府,亦或被改制,部分經營不善的被關閉。

對於目前的社會辦醫格局,一位民營醫療從業者告訴健康界,儘管民營醫療機構出現數量上的快速增長,但大部分集中在醫美整形、口腔、眼科、婦產等醫療技術門檻相對較低的專科領域。如果民營醫院希望延伸到心血管、神經科等專科領域,還需要以招攬學科帶頭人等“大專家”為突破口。

徐毓才在此基礎上補充道,目前,國家鼓勵發展養老、護理等產業,但民營醫療機構在這些領域的佈局還相對較少。“國家先後批准的10類獨立設置醫療機構也將成為社會資本辦醫的選擇。”

針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變化,尤其關注基層醫療的徐毓才感受頗深。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數量儘管在上升,但增加的主要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診所,而鄉鎮衛生院與村衛生室在減少。

2)床位數:公立醫院數量一直在減少,為何床位在增加?

全國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png

公立醫院床位數.png

民營醫院床位數.png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png

與醫療機構數量直接相關的另一指標是床位數。十年間,全國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公立醫院床位數、民營醫院床位數、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都在逐年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公立醫院數量在逐年減少,但公立醫院床位數卻在逐年增加。對此,魏子檸解釋道,公立醫院床位數幾乎是民營醫院床位數的三倍,相比基層醫療機構床位數,公立醫院也顯示為其三倍之多,這說明公立醫院在醫療供給體系中仍佔據“霸主”地位。對於上述奇怪現象,魏子檸表示,公立醫院一直都有擴張的慾望,“床位數意味著經濟收入。”

“我國公立醫院體系存在著誘導需求的現象。”徐毓才補充道,當前,大醫院人滿為患,但公立醫院仍舊希望擴張床位,為了將床位“住滿”,醫院便會盡力接收患者。徐毓才與魏子檸均感受到,目前,公立醫院擴張床位的途徑與過去有所不同,很多通過建立醫院集團、開辦分院等增加床位數量。

3)衛生總費用:一直在增加

衛生總費用.png

衛生總費用增幅.png

衛生總費用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全社會用於醫療衛生服務所消耗的資金總額,由政府衛生支出、社會衛生支出和個人衛生支出三部分構成。新醫改十年以來,我國衛生總費用逐年增加。

二、醫療服務

1)診療人數:民營醫院還需“奮起直追”

總診療人次.png

公立醫院診療人次.png

民營醫院診療人數.png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診療人數.png

儘管民營醫院在數量上已經遠遠超越公立醫院,但其診療人數不足公立醫院的六分之一。在我國,老百姓在選擇就醫機構時還是首選公立醫院,儘管民營醫院在醫療設備、就醫環境等方面的條件不亞於甚至優於公立醫院,但由於難以吸引高水平醫療人才,加之醫保政策等各方面的原因,民營醫院還需在服務量上奮起直追。

近年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診療量總體呈上升趨勢。但在2017-2018年間,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診療人數減少了0.2億。對此,魏子檸表示,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隨著我國近年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一些地區行政村有所減少,農民到城市打工,人口流動性增強等均與此相關。

2018“年報”出爐之後,有媒體報導,“2018年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門診服務量比上年增長2.1%,高於全國總診療量增長水平(1.6%),佔全國門診總量的23.1%,比上年上升0.1個百分點,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進一步提高。”

對此,徐毓才認為,判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診療服務能力是否提升可以從三個維度綜合評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診療量在全國總診療量中的佔比;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就診患者結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診療能力是否能夠覆蓋國家對其的“期望”。“雙向轉診制度和報銷政策出台之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成為患者到上級醫院就診符合報銷條件的'幌子',很多人到基層並沒有真正看病,其實就是為了開一張轉診單。”

2)床位使用率

全國醫院床位使用率.png

床位使用率是指一定時間內平均每張床收治了多少患者,是醫院參與等級評定的重要指標,床位使用率增加,平均住院日減少,是醫院提升管理水平的直接體現。

在大醫院住院床位極其緊張的當下,增加床位使用率能讓更多患者及時住院接受治療,這一考核指標初衷沒有問題。但很多醫生反映,結果並沒有達到預期目的,反而造成患者住院更難,尤其對於疑難重病患者而言。

3)平均住院日

全國醫院出院者平均住院日.png

平均住院日是指一定時期內每一個出院病人平均住院時間的長短,是評價醫院效率與效益,及其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

近年來,全國醫院出院者平均住院日並沒有出現很大變化,基本維持在9-10天的範圍內。縱觀國外,資料顯示,法國平均住院日在5天左右。有業內人士認為,對比國內外基本情況,我國部分醫院平均住院日還有降低空間。魏子檸建議,由於各國醫療服務體係不同,不可簡單、盲目地將中國平均住院日與國外情況進行對比。

4)年住院率

年住院率.png

新醫改十年來,我國年住院率逐年上升,徐毓才表示,年住院率意味著過度醫療現象仍然存在。“真的有那麼多患者需要住院治療嗎?”徐毓才認為,除了大型醫院規模擴張、供給誘導需求之外,現行的評價機制也導致了這一現像出現。

例如,國家鼓勵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提升服務能力,但鼓勵政策之一是“符合標準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可以參加醫院等級評審”,這可能導致縣級公立醫院走上規模擴張之路。

三、病人醫藥費用

醫院次均門診費用.png

醫院人均住院費用.png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次均門診費用.png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人均住院費用.png

無論是在上級醫院,還是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均次門診費用與人均住院費用均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看病貴”問題仍待解決。

上述四個指標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均次門診費用增長幅度出現了明顯變化。對此,魏子檸分析道,隨著疾病譜發生變化,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成為城鄉居民的主要疾病,老年患者、慢病患者等成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主要患者群體。此外,隨著基層藥物政策的放開,購藥患者群體會出現明顯增加。

從衛生資源、醫療服務到醫藥費用,每一個數據都代表著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變化。正如徐毓才與魏子檸所言,診所新規等政策的落地助推醫改縱深推進,公立醫院、民營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也將從數量變化走向結構轉變。

新醫改的“第二個十年”已經啟程,下一份“公報”還將上演哪些數據背後的故事?我們將持續關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3tonylucky 的頭像
    t3tonylucky

    飛行健康網

    t3tonyluck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