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工作節奏加快、生活壓力不斷加大,焦慮、抑郁等心理疾病日益增多。在很多綜合大醫院,常能看到這樣一類人――他們不愛逛商店,但愛“逛”醫院,因為自覺不適,他們到處看不同的醫院、不同的專科、不同的醫生,查各項指標都沒有問題……殊不知問題出在心理方面。

  求醫五年,原來是“心病”

  5年前,42歲的劉女士莫名出現心慌、胸悶、呼吸困難,運動後加重,去當地醫院就診沒查出任何疾病。此後,為了“搞明白”自己出了什麼問題,奔波到北京、上海、廣州等知名醫院,看了一位又一位的專家,做各種檢查,花費越來越多,症狀卻愈發嚴重。 

  後經人介紹,劉女士到心理精神科就診,才確診為“心理應激、急性焦慮相關的應激性心肌病”。原來,劉女士發病前經歷過至親離去的重大變故,這讓她非常痛苦。心理、生理應激促發急性可逆性左心室收縮功能障礙,慢慢出現了軀體化症狀。 

  中華醫學會心身醫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精神醫學教研室主任吳愛勤教授告訴《生命時報》記者,“逛醫行為”非常普遍,患者其實是心身疾病(是一組發生發展與心理社會因素密切相關,但以軀體症狀表現為主的疾病),卻始終以為自己只是軀體疾病,查來查去查不出病因,這類患者如果得不到及時識別和處理,就會在“逛醫”之路上越走越遠,浪費時間、金錢,也延誤心理問題的治療。

  患者中一半有心理問題

  中華醫學會心身醫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心理精神科主任袁勇貴告訴《生命時報》記者,現在人們罹患各種心身疾病的幾率越來越大,心身疾病已經成為全球性高發疾病,尤其在綜合醫院就診患者,一半以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 

  有研究顯示,到綜合醫院就診的患者中只有38%的人是單純的軀體疾病,其他62%的人都是心身疾病。大多數病人有軀體疾病都是前往神經內科、消化科、呼吸科、心內科、內分泌科等科室就診,而非心理咨詢門診、精神心理科和心身醫學科。由於普通專科醫生對心身疾病患者發病原因不了解,造成治療效果都不好。“據統計,我國非精神科醫生漏診率為60%;綜合醫院就診患者中,接受合理治療者僅20%。”在兒童及老人群體中,有部分存在隱匿性抑郁症,識別困難導致誤診率高,更易出現自殺等嚴重後果。

  關注心理,少“逛”醫院

  研究證明,心身疾病大多數和心理、社會因素相關。很多疾病看似軀體不適,其實是心理因素引起的。比如神經官能症、情緒性心率失常、腸易激綜合征……這些疾病的患者往往是反復“逛醫”的“主力軍”。生活或工作壓力、家庭變故等都可能導致內心的矛盾沖突,進而引起身體的異常反應;反之,長期的軀體疾病困擾也會引起焦慮、擔心等不良心理狀態,加上羞於承認自己有心理或精神問題等傳統觀念束縛,進而出現“逛醫行為”。 

  袁勇貴認為,避免反復“逛醫”,第一,普及心身健康知識、推廣心身醫學、提高醫務工作者早期識別心身疾病及有效溝通能力刻不容緩。廣大醫務人員要改變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從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角度,關心病人的身心健康。第二,要提高基層醫院及綜合醫院非精神科醫生識別心身疾病的專業技能,學會恰當的醫患溝通技巧,必要時幫助患者及時轉診,力爭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第三,對於患者來說,如果看遍各科並治療多日後,身體不適仍不能緩解,要接受醫生建議去看看心理精神科,排除是否為心理因素造成的身體不適,從根本上解除痛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3tonylucky 的頭像
    t3tonylucky

    飛行健康網

    t3tonyluck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