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自然中,很多動物都有冬眠行為,這是它們在天氣寒冷、食物匱乏時的生存戰略。最近,動物在極端環境下的這種自我保護技能,被科學家惦記上了:如果人類也能“冬眠”,將帶來非凡的實際應用價值,比如,可以為急症或尚無有效治療手段的疾病爭取寶貴的時間、讓超長時間的星際航行和太空旅行更具操作性等。如果人類可以冬眠,諸如《太空旅客》等科幻電影中出現的情節,未來有可能變成現實。
人體冬眠實際上是一種生理仿生行為,涉及生理學、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動物行為學等多個學科間的交叉。人類自然陷入“冬眠”狀態的案例偶有發生,曾有一些被困在雪地等低溫環境中幸存下來的人,他們的新陳代謝幾乎處於停滯狀態,核心體溫降低,但是大腦卻受到了很好的保護。一些練習冥想的人,還能夠自發進入類似冬眠的狀態。哈佛大學教授赫伯特・本森曾對進入深度冥想狀態下的僧侶展開過研究,發現他們可以將身體的需氧量降低64%。這些案例都為科學家研究人體冬眠提供了線索。
人體冬眠的關鍵在於對人體溫度進行一定的控制。降低體溫會使人們進入無意識狀態。在這種狀態下,血液流動速度降低,新陳代謝率減緩。2014年,美國匹茲堡醫院的研究小組進行了首次人體冬眠試驗,試驗對象是10名危重病人。研究人員將低溫生理鹽水輸入到志願者體內替代血液,使志願者體溫降至10℃,令其新陳代謝放緩、生理機能減弱,一段時間後再向志願者體內重新輸入血液。研究顯示,冬眠技術的研究還有很大的瓶頸有待克服。例如,保持冬眠的時間較短;冬眠中的人即便大幅降低新陳代謝,但仍舊會有消耗能量、排出廢物的需求,如何讓人在“睡夢中”滿足這些需求,也是有待深入研究的課題。
此外,較之於此前備受關注的人體冷凍技術,冬眠技術的適用對象是活人,因而對技術細節的要求更高,面臨的倫理挑戰也更大,科學家需要從各個方面保證冬眠過程的安全性,以及避免蘇醒後的不良反應。目前,科學家尚沒有找到最安全的人體冬眠方式,冬眠對人體造成的影響也說詞不一:有觀點認為,冬眠狀態會對人類的大腦功能造成負面影響;也有觀點認為,長時間的冬眠對人的肌肉、骨骼、內髒等都會造成損傷。
無論是冬眠還是冷凍,實際上都是人類意在利用科學技術“逆轉”自然規律的嘗試。而在自然規律中進化至今的人類,無論是身體構造還是生理功能,在非極端環境下並不適用於冬眠技術。因此,讓人類一睡就是幾十年這樣的夢想依然很遙遠。
不過,科學技術正是在這種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過程中不斷前進並造福人類的。一旦可以無風險地讓人類進入冬眠狀態,哪怕時間不長,對醫學而言都具有重大意義,如果未來應用於航空航天領域,空間更是無可限量。
《 人民日報 》( 2017年08月15日 23 版)
- Nov 27 Mon 2017 15:17
人體也能冬眠嗎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