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炎夏已至,肥肉藏不住,跑步減肥的人也多了起來。但每日拼步數、跑步會不會損傷膝蓋,一直以來頗多爭議。國際醫學權威期刊美國《骨科與運動物理治療雜志》在今年6月刊上發表一項薈萃分析研究,指出健身跑步者的關節炎發生率僅為3.5%,而久坐不動人群的關節炎發生率達到10.2%,競技跑步者的關節炎發生率為13.3%。這一研究被視為跑步有利關節健康的有力證據。

不過,多名專家認為,無論是日行萬步還是跑步鍛煉,缺乏“運動處方”的個性化指導,才是跑步傷膝的重要原因。

權威研究:不動更易得關節炎

《骨科與運動物理治療雜志》這篇薈萃分析研究題為《系統性回顧與薈萃分析:健身跑步、競技跑步與髖關節、膝關節骨性關節炎之間的聯系》。該研究由美國、加拿大、西班牙和瑞士等多國研究人員參與,從25項總計12.581萬人的研究中,選取了17項總計11.4829萬人的研究進行了薈萃分析。

研究發現,只有3.5%的健身跑步者有膝蓋或者髖部的關節炎。那些喜歡久坐或者不跑步的人,10.2%的人有膝蓋或者髖部的關節炎。那些參加競技跑步的人(包括經常參加競技比賽和專業水平的運動員),膝蓋或者髖部關節炎的發生率為13.3%。

研究結論認為,長年的健身跑步對膝蓋和髖部的健康有好處。久坐或者不跑步的人膝蓋和髖部的關節炎風險將提高。而過量和高強度的跑步可能也會引發關節問題,建議每周跑量的上限為92公裡。

對於這一研究結論,多位國內專家表示認同。浙醫二院關節與運動損傷科主任戴雪松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很多人以為跑步或多或少對膝關節有損傷,索性不運動,減少關節軟骨磨損,以為這樣就能保護關節。實際上,這是個誤區。經常運動,能讓關節軟骨經常受到適當的刺激,促進新陳代謝,這樣關節滑液才能在關節內到處流動,起到潤滑和提供營養的作用。浙江省人民醫院骨科主任、浙江省運動醫學中心副主任畢擎也認為,平時不運動的人突然活動,骨骼、肌肉、韌帶、軟骨等結構的協調性和穩定性可能不足,往往容易造成運動損傷。

美國骨科醫生給日行萬步點贊

無獨有偶,記者此前采訪美國排名第一的骨科醫院――紐約特種外科醫院骨外科專家Jerabek博士時,他也認為跑步、快走等都是很好的運動,並為老廣熱愛的日行萬步、爬白雲山等運動方式“點贊”。

Jerabek博士認為,即使是做了膝關節置換手術的病人,只要身體允許,每天走多少步都不應該是需要限制的問題。唯獨不鼓勵關節置換術後患者做的運動就是長距離跑步,其他運動幾乎沒有特別的限制。對於爬山傷膝蓋的說法,他則完全不認同。“最重要的是保持健康,任何有利於保持健康的鍛煉,如走路、爬山都是可以的。確實有一些鍛煉可能會造成關節損傷,主要是一些沖擊性比較大的運動,如長跑、深蹲等,但走路、遠足、騎車都不會對膝蓋造成什麼損傷。”Jerabek博士認為,要保護膝蓋,控制體重最為重要,但日常走路、遠足等運動是適合的,比如爬山運動,其實對心髒很有好處。

有日行2萬步的市民擔心自己的膝蓋疼痛是否跟運動過量有關,Jerabek博士認為,這種情況跟走路無關,可能跟個人的基因、局部位置受過傷等關系更大。資料顯示,有研究認為,膝關節的壽命更多是由基因決定。研究發現,通過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WAS)已經發現了骨質疏松和骨關節炎的候選致病基因。流行病學調查顯示,55-64歲的人群中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發病率達40%,隨著世界老齡化人口的增加,其發病率也逐年上升。研究表明,這種疾病具有較強的遺傳傾向,且之前的一些研究已經確定並證實了存在相關易感基因。

跑步傷膝跟姿勢不良有關

跑步有利於關節健康?那為何會有“跑步百利唯傷膝蓋”的說法?關於日行萬步走傷膝蓋的新聞也不時見諸報道呢?今年50歲的李女士加入了一個微信群,群友常常相約爬山、曬步數,李女士擔心膝蓋受損,每次對這樣的邀請都挺糾結。盡管看到關於美國醫學雜志上述研究的報道,心裡仍存在不少疑慮。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骨外科教授丁悅認為,美國醫生和中國醫生有觀念不同很正常,歐美國家體重超標的人比較多,因此他們對於控制體重比較重視。相對來說,中國人體型偏瘦,膝關節損傷中體重的因素就不那麼明顯。她贊成是否患膝骨關節炎跟基因有很大關系,每個個體應該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從醫生角度來說,游泳、平地走等都對膝蓋的損傷很小,而爬山、跑步等則會導致膝蓋磨損更快,至於是不是日走2萬步一定會出現關節炎,還是要看不同個體的情況。此外,膝蓋注意保暖也能延長使用壽命。

廣東省中醫院骨科教授曹學偉則建議,損傷膝關節的運動包括深蹲、爬山、強迫體位(如長時間蹲、跪等)。喜歡爬山的市民,要注意控制運動量,借助拐杖等工具減少對膝蓋的沖擊。年輕人多運動,可以強健肌肉。控制體重,不要在中年之後突然超大量運動,都是讓膝蓋更長壽的方法。女性在更年期則不宜過量運動,這時期是雌激素快速下降時期,也是骨量丟失最快時期,膝蓋最不耐磨,要悠著點用。

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康復科主任姜迎萍指出,每項研究就有各自的取樣標准,普通跑步者每日運動量是多少,久坐不動者按什麼標准界定,都會影響研究結論。如果就此認為跑步有利關節不會損傷膝蓋,“有點斷章取義”。她認為,從康復角度來說,每個人的年齡、體質、關節功能狀態都不同,跑步強度選擇多大,持續多長時間,應該根據個體情況合理設計,不應該人雲亦雲。

姜迎萍主任也認同“動比不動要好”的理念,但就當前的狀況來說,不科學的運動確實應該引起重視。“近些年隨著市民健康意識的提升,參與健身、跑步、快走的人群也快速上升,由於缺乏專業的運動指導,不少人出現運動損傷。門診病人中,走路走到腰疼、膝關節磨損、足底痛的患者不在少數,這跟運動姿勢不正確有很大關系。”

跑步減肥最好用沖刺法

37歲的鄭先生自工作後體重就一路狂飆,身高170厘米,體重已經達到150多斤。人到中年常常覺得精力不濟的他,開始制定健身跑步計劃,每天晚上繞著家附近的學校操場跑上5-10公裡。但剛跑了一周,他就因為膝蓋痛停止了鍛煉。“膝蓋又紅又腫,跑不下去了。”

姜迎萍主任指出,跑步或快走後出現輕微疼痛,第一時間應該先停止這項運動。“疼痛可能是關節或軟骨問題,也可能是肌肉或筋膜問題,出現疼痛說明運動不適合,此時要先休息,控制走路速度,避免上下樓梯,能坐盡量不要站,減輕下肢和膝關節負重。同時要注意運動強度是否過大、熱身是否充足、姿勢是否注意、跑鞋是否合適等問題。通常輕微的疼痛幾天內可以緩解。如果疼痛加劇,則需要及時就醫。”

對於像鄭先生這樣想通過跑步減肥的市民,姜迎萍主任建議,首先,對於肥胖人士來說,膝蓋的負荷過重,50%會發生膝骨關節炎,因此跑步並不是一個優選的運動方式。長距離的跑步會讓膝關節磨損嚴重,膝關節周圍的軟組織損傷、筋膜摩擦,很容易發生膝關節內側疼痛的鵝足肌腱炎或者髕腱炎、半月板損傷等問題。“如果一定要通過跑步減肥,最好采用高強度、短時間沖刺跑的模式,反復做,每次做完中間休息一下,燃脂效果更好。”

“運動處方”不應被忽視

對於熱愛跑步健身的人群,姜迎萍主任提出以下五點建議:

第一,所有運動前先熱身,哪個部位要動,就哪個部位重點做熱身。“不管是什麼年齡段的市民,跑步前熱身運動非常重要。做幾個深蹲,往前跨步牽拉大腿關節,活動膝關節、踝關節,原地慢速跑跳等,每次持續5-10分鍾熱身運動後再開始跑步,可以有效預防關節扭傷。”跑步也要注意選擇平整的路面。

第二,跑步姿勢至關重要。專家指出,現在很多人跑步姿勢有問題,正確的跑步姿勢既不是腳尖也不是腳後跟著地,而應該盡量全腳掌或三分之二腳掌著地。“姿勢不良會造成膝關節等部位磨損加劇。跑步時身體應盡量保持頭頸肩直立姿勢,微微前傾,不要哈腰弓背。跑步時不要用嘴呼吸,盡量用鼻吸鼻呼的方式,呼吸頻率要配合跑步頻率。”

第三,根據個人情況不同,科學合理地去運動,注意強度控制。普通大眾,強調慢運動,不要過激過強。如跑步不要超過5公裡,持續時間不要超過半小時。“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日常鍛煉沒必要做高強度運動,而應該從低強度的慢跑循序漸進,如果跑步覺得氣喘氣憋,就說明運動強度過大了。”

第四,配備專業跑鞋。很多人跑步時喜歡穿布鞋或日常穿的休閒鞋,其實,想通過跑步健身的人,選擇一雙合適的跑鞋也至關重要。姜迎萍主任解釋,普通的運動鞋鞋底薄,沒有減震功能,而專業跑鞋的足弓設計可以有效防震,緩解跑步時對足底的沖擊,對減少膝蓋損傷也非常有效。尤其是扁平足的人,沒有保護措施的跑步,常常帶來足底、膝蓋各種疼痛。“對於扁平足的人來說,做一個足底壓力測試評估,設計專業的矯形鞋墊,可以緩解疼痛,延長跑步時間。

第五,只要出現不適、疼痛,首先是停止這項運動,不要加重刺激。疼痛嚴重,影響走路和運動時,要及時到正規醫療機構去診斷修復。

“其實跟吃藥需要處方一樣,運動也需要處方。”姜迎萍主任指出,有經驗的醫生根據既往病史、個體身體狀況評估,幫助市民選擇合適的運動方式和運動量,並根據運動情況及時調整運動方案,可以有效避免運動損傷。(記者 嚴慧芳 通訊員 高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3tonylucky 的頭像
    t3tonylucky

    飛行健康網

    t3tonyluck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