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想飛的鋼琴少年(Vitus)


導演:佛瑞迪‧穆勒(Fredi M.Murer)
演員:泰歐‧蓋爾基 (Teo Gheorghiu)
   布魯諾‧甘茲 (Bruno Ganz)
瑞士 / 2006年 / 120分鐘 / 普通級
榮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瑞士代表
   柏林影展「電影大觀」單元
   瑞士電影獎最佳劇情片
   芝加哥國際影展觀眾票選獎
   羅馬電影節「城市愛麗絲」單元觀眾票選獎
   美國電影學院影展、聖賽巴斯蒂昂影展、加拿大
   蒙特婁世界電影節
才華洋溢、精通鋼琴與股市操盤的小神童,企盼能在天空飛翔…

◎ 劇情簡介     

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

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維特是個音樂神童,但卻喜歡到工坊找木匠退休的爺爺,爺爺手工打造了迴力棒也教他許多飛行的原理。維特的爸爸里歐設計了一種「貓耳」的助聽器,但卻在提案中不獲採用。

  媽媽海倫很珍惜兒子的天賦,遂將原有的鋼琴老師換掉,由她親自輔導。但維特依然每天到爺爺那兒,這一天爺爺教他如何使用鋸子,海倫焦慮地趕來指責,謂維特的手是相當寶貴與重要,不能有所損傷,當然也告誡他不得碰觸任何危險的物品。

  里歐與海倫出外應酬,遂請大維特幾歲的女孩伊莎貝爾當保姆,沒想到兩人喝酒跳舞,竟然全都醉倒了。母親當下換掉伊莎貝爾,但維特卻執拗地表示,他長大後要娶伊莎貝爾為妻。母子鬧得相當不愉快,從此維特將自己鎖在房內足不出戶,他告訴爺爺他想當別人。

  在一個風雨之夜維特穿著蝙蝠人的衣服,站在屋頂上幻想自己也能在天際翱翔,結果一躍而下受了傷,但重要的是他逐漸智力退化,最後竟然要與低年級的學生一起上課。事實上維特這樣的舉動只是企圖脫離母親制式的訓練,維特到唱片行買CD,只要他聽過的當代大師的演奏,維特都能如實地演奏。

  維特瞞過了父母師長,但卻無法瞞過爺爺,兩人此刻才有了新交集,爺爺也答應此生不得洩露維特的祕密。而維特也發現唱片行的小姐正是以前的保姆伊莎貝爾。

  里歐的公司出現財務危機,甚至老闆預備開除他,維特偷聽到父母的談話,悄悄地上網查看,於是他說服爺爺以他的退休金當資金並以沃夫博士為代號上網搜購納斯達股票,幾次操作後輕易賺到了龐大的利潤,這使得爺爺有了錢買了一架渴望的飛機,只是沒有飛行執照而無法真正駕駛。維特在父親被開除後去租了一間房子也邀伊莎貝爾晚餐並送她婚戒求婚,伊莎貝爾拒絕了。此時傳來爺爺從屋頂摔下最後身亡的消息。爺爺遺書中交待了真相,此時維特已成功地買下里歐任職的公司,並委任里歐擔任總裁。而維特偷偷上了飛機,開向住在古堡的鋼琴名師住處,展開他的音樂演奏生涯。

◎ 劇情分析

  有關天才兒童的成長過程,常因環境的不同,不僅有著奇妙的境遇,也充斥著許多的傳奇。但不管如何,這些智商極高的天才,其實在在都顯示出他們的過人之處與不平凡的視野。

  其實就某種角度而言,生命的本質都是完美具足的,但有太多刻意的造作便全變了質。維特雖是個天才,但就如一般小孩一樣,他也會有一些燦爛浮華的思維取向,他因保姆喜歡搖滾樂,於是他的思路也在同時有了轉變,甚至因此而愛上了保姆。

  這份「愛」是一種依賴的轉附,也是在維特小小心靈中自我的認知。嚴格地說,這是相當有自主性的見地,不管是否合乎世俗的認知,維特在這個角度中展現了不平凡的契入點。

  重要的是,這份執著並不因時空的轉移而有所改變,當他賺了錢之後,不僅買鑽戒也請伊莎貝爾吃大餐。就一般世俗的常理而言,似乎都無法認可這段姐弟之情的,但就算伊莎貝爾嚴詞拒絕,維特依然執著在自我的認知中。別忘了,這種肆無忌憚的狂想,正是「想飛」的隱喻。天才的思路是不容任何障礙的,也許終究無法達成,但路途的自我設定卻是必須全然自由的。

  曾經擔任木匠的爺爺是維特重要的啟蒙師傅,他要維特身體力行,動手作迴力棒,雖然不見得成功,但這是一個啟發與開始。於是維特的思緒騰躍在空中無盡地展露,這自然也象徵了維特的音樂天賦其實是鋪天蓋地般寬闊;也更具足潛力與能量。

  如果音樂天賦是與莫札特息息相通;那他的電腦與飛翔應該就是愛因斯坦的化身了。維特正是具足這兩種特質的神童,父母被世俗逼壓得喘不過氣來,相較於維特的從容不迫就顯得微不足道。而這之間的差異是父母除了生計的執著之外,是沒有其他多餘的思緒的。而維特其實也只比他們多了一份想飛的念頭。

  正因為人沒有翅膀,於是飛翔便成為人類夢寐以求的願望。飛翔是一種全然的自由,是超越現實的一種自在,有時不見得是必須具體地呈現,「想飛」的念頭其實就是很好的符徵。爺爺適時的啟發不僅維繫了維特對音樂的天賦,甚至在他日後成長過程中將因「飛翔」而增添對音樂生命的詮釋。

  天才應該是不會迷路的,但卻不應接受桎梏式的束縛。維特對制式的訓練是極端不適應的,他的思緒自己整理出一條合理而妥善的路徑,於是他藉著「飛翔」落地而讓自己回歸平凡。而這也使得父母漸漸放手不再以強制的方式而雕琢他。如果真的是天才,一出生就是一塊料,那又何必雕琢呢?

  維特聽到巴哈的感召,而這也是從伊莎貝爾的唱片行開始,於是他又開始暗中習琴,「過耳不忘」的天份,讓他彈奏的曲子與唱片難分軒輊,若不是爺爺在工坊聽到,也很難分辨其中的真偽。

  維特的父親是設計人工耳朵的助聽器,這似乎也有著有趣的類比。換句話說,若非助聽器,父親就無法傾聽心靈的聲音。我們常常被無謂的雜音牽引著走,卻忽略了這些聲音在真相的對照下都屬於生滅虛幻;也就是說如果我們真能聽到「無聲之聲」甚至「隻手之聲」,這種內在的寫照就非一般意境可以比擬了。

  維特是聽到心中深處的吶喊,於是他必須在琴鍵上尋求答案。此時音樂已不再只是單純的演奏,而是心靈真諦的詮釋。許多人常以為維特的這種現象讓人困惑與迷思,但這卻是至性的深刻表現,而天才也因為如此這般便被稱為天才了。

  維特若生長在台灣可能就會被埋沒並喪失音樂的天賦。天才並非只是為了炫耀,天才有其必然要接受洗鍊的路徑,坦言之,天才的生命過程,其實反而比一般人要顯得艱困而坎坷。但也因為必須面臨這些試煉,天才真正的可貴才能突顯而出。

  其實還是有些天才終其一生是沒沒無聞的,正因為天才的執拗使他必須作出孤獨的抉擇,而最終時勢比人強,就算天賦眩人,但卻終究埋入世態洪流之中。維特的例子算得上是幸運的,以電腦大玩股票而賺了大錢,若非這些錢,其後續結果就不見得是令人滿意的。

  究竟要如何教育一位天才的孩童呢?學校整體的教育顯然是無法滿足一位天才的兒童;那家庭教育是否就能完全展現?答案並不是如此肯定,畢竟這中間的變數是相當多元而難測的。

  這是一篇有著預言一般的故事;其中設置了孩童與大人世界的對立,但卻不脫離從孩童稚氣的目光中洗鍊而出。不管河流的彎道多麼崎嶇,最終河水都將又匯聚在大河之中。維特展露了他獨特的神童特質,也為觀眾作了最佳的示範,尤其當飛機起飛的剎那,不僅是維特個人,也是觀賞的觀眾心靈起飛的剎那。



本篇文章引用自此: http://blog.sina.com.tw/hero_movie/article.php?entryid=60505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3tonyluck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